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建构区域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柱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5-05-20封二 作者:麻国庆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5-05-20 阅读量:

以粤剧为例,和中国其他戏曲品种相比较,粤剧具有其他戏曲品种所少有的全球性海外市场,号称“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粤剧”。

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交往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了“海上丝绸之路”作为建设我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意义。

“海上丝绸之路”是以我国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通过海路和陆地中转站与亚、非、欧洲之间的交通、贸易、文化交流之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发生了持久而复杂的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历史、文化、记忆以及社会纽带,是今天推动中国与欧、亚、非洲国家贸易往来和政治交往的重要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希望发掘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历史资源,并为其注入全球化时代新的内涵,通过与东盟国家携手搭建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的平台,达成文化互信和区域发展共识。抛开狭义的民族观念,突破国家行政边界的限制,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参与主体真正受益,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指导“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势必能够实现中国与东盟地区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中国与东盟地区社会交往的迫切需要,无疑是推进当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根本动力。一方面,从中国华南到东南亚构成了一个山水相连、血脉相亲的区域共同体,民间社会中割舍不断的社会、文化和族群纽带促进了不同地方社会之间的经济往来和人文交流,并且需要官方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交往渠道。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地区的政治经济交往空前密切,人口和商品的流动日益活跃,跨境的族群流动和文化交融正在不断重构多种网络关系。因此,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是简单地重建以海洋为载体的贸易之路,而是要立足中国与东盟地区社会交往的现实,利用河流、山地等陆地通道,区域市场网络以及宗族谱系、族群认同、宗教信仰等无形的网络,将地方社会与全球社会经济发展格局联系起来,开拓海陆统筹,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在此,从三个方面来做简单的阐述:

(一)海陆统筹新格局中的广东

重新审视广东在当代亚洲,乃至全球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地理和空间向度来考量,广东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濒临南海,拥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是中国经南海到达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区位优势突出。

从经济发展上看,广东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是内陆与海外经济联系的中转枢纽。广东毗邻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近几十年来海洋经济总量一直居全国首位,是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量最大的省份,2013年广东与东盟的进出口总额达1022.1亿美元。1957年创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使广州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窗口。

再从社会文化角度来思考,广东既是山地、平原、海洋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又是网络亚洲和跨国社会领域中的重要节点。广东是南岭到南海的过渡地带,瑶族、苗族、壮族等南岭地区世居少数民族创造的山地文明,珠江流域各族群创造的河流文明,沿海水上居民创造的海洋文明都在这里交汇,形成了复杂的族群互动和文化交流现象。祖籍广东的华侨涉足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各个国家,至今与祖籍地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和文化连接,促使中国与东南亚这一区域华人社会网络的形成;以广府、潮汕、客家文化为代表的广东文化传统在东南亚国家广泛传播、在地化并保留至今,凝聚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历史记忆。以粤剧为例,和中国其他戏曲品种相比较,粤剧具有其他戏曲品种所少有的全球性海外市场,号称“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粤剧”。粤剧在海外的传播,主要有东南亚、北美和欧洲三大阵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粤剧艺人移民世界各地,粤剧在海外的传播愈加广泛。从佛山粤剧博物馆的“粤剧海外分布图”可见,粤剧在海外的流布除了上述提及的地区,还有亚洲的缅甸、柬埔寨、印尼、菲律宾,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奥地利、瑞典、丹麦,南美洲的巴西、秘鲁,非洲的埃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以及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等地。此外,广东一向以向外移民著称,而近几十年来,涌入大量非裔、阿拉伯裔、印度裔、东南亚裔、韩裔、日裔等族群,再加之内陆不同民族人口向东南沿海省份的流动,都使广州成为了一个高度流动的国际化大都市。这些经济、文化和社会特性,决定了广东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过程中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作者系中山大学环南中国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05/20/content_7429962.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