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陈建华向专家介绍捐赠给图书馆的《广州大典》。 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简介
据最终统计,《广州大典》依经、史、子、集、丛五部分类,收录历代4064种文献,编成520册。其中,《丛部》收入文献932种,分为102册;《经部》收入文献375种,分为56册;《史部》收入文献1178种,分为197册;《子部》收入文献747种,分为62册;《集部》收入文献832种,分为103册。
南都讯 十年磨一剑,十年出一书。昨日,《广州大典》出版座谈会在广州图书馆召开,《广州大典》首发揭幕,这标志着《广州大典》历经十年编纂正式完成出版。该书旨在系统搜集整理和抢救保护广州文献典籍、传播广州历史文化,共收录历代4064种文献,涉猎范围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诗词歌赋,据估算仅核对扫描件便能堆30层大厦高。
迄今最全面的广州历史文化史料著作的集成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精神,往往浓缩在其所在地域的文献典籍中。”座谈会上,广州市市长、《广州大典》主编陈建华谈到,一些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更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而古籍文献的保护却往往容易被忽略,因此保护抢救也更困难。
十年前的4月30日,《广州大典》编纂工作正式启动,并发出征稿启事,向海内外各界广泛征集广东地方文献。一个月后,《广州大典》编委会和编辑部成立,时任广州市委宣传部部长陈建华担任主编。
历经十年编纂,《广州大典》终于正式面世。昨日,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国家文化部原副部长周和平、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郑德涛、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为《广州大典》首发揭幕。
据介绍,《广州大典》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广州历史文化史料著作的集成,实现了全球范围内广泛收集。《广州大典》收录底本来自国内61家、国外14家藏书单位,其中,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底本2791种,中山大学图书馆底本352种。
《广州大典》收录文献的内容范围是广州人士(含寓贤)著述、有关广州历史文化的著述及广州版丛书;时间范围为1911年以前,个别门类延至民国时期;地域范围包括清代中期广州府所辖南海、番禺、顺德、东莞、从化、龙门、增城、新会、香山、三水、新宁、新安、清远、花县,以及香港、澳门、佛冈、赤溪。
座谈会发言时,陈建华感慨良多:“十年时间过去,扪心自问,问心无愧,做到了作为文化者的守望和传承。”
将作为珍贵礼品赠予国内外200多家单位
昨日的座谈会上,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还向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广州大学、广州图书馆等单位代表赠送丛书。
据悉,《广州大典》还将作为珍贵礼品向国内、国际知名图书馆、国际友好城市、国际友好合作城市、各大学及科研机构图书馆、博物馆等200多家单位赠送,并向海内外发行。譬如,近年来,广州已向休斯敦、纽约、布宜诺斯艾利斯、里昂、拉巴特、迪拜、悉尼、光州、奥克兰等国外城市赠送了《广州大典》。
昨日广州大典研究中心成立揭牌,广州大典网络服务平台上线开通。据悉,广州大典研究中心于今年1月设立,挂广州大典编辑部、广州古籍研究保护中心牌子,与广州图书馆合署办公,条件成熟时申请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该中心承担广州文献收集、整理、编纂和研究工作。
原文链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G/html/2015-05/01/content_341531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