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季羡林仙逝后,与之并称“南饶北季”的中国当代国学大师饶宗颐愈发为后人所景仰和珍视。日前,中国内地首家饶学研究机构——广州市饶宗颐学术艺术馆暨中山大学饶宗颐研究院(下文简称饶公研究馆)在增城仙村镇皇朝集团总部开幕,年届98岁高龄的当代国学大师饶宗颐亲自从香港前来参加场馆落成仪式及“饶荷盛放”画展开幕式,并提前接受众人的百岁祝贺。
研究馆追本溯源“饶荷盛放”
新落成的饶公研究馆虽地处僻静之壤,却依然吸引数百人到场,当中多数皆为饶公潮州故乡的杰出宗亲以及中山大学的文史师生。活动当天,凡是饶公所到之处,爱戴他的人都自觉站成人墙,掌声和快门声不绝于耳,饶公则坐在轮椅上不停地向大家拱手致意。
1917年出生的饶宗颐成长于广东潮州大富之家,因而研究馆建筑风格亦承袭了典雅古朴的潮汕建筑传统,并以潮州木雕、石雕精致艺术品和精致园林等作为建筑物构件或装饰,内设艺文展示厅、书画展览厅、学术交流楼等。
研究馆总建筑面积共3000平方米,由香港皇朝家私集团控股主席谢锦鹏个人投资。在迎门处,设有巨幅的汉白玉石照壁,两面分别雕刻着曾在北京故宫和上海世博会展出的饶公书法名作《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和《爱莲说》。《爱莲说》的书法原作(尺幅超过10平方米)也将作为镇馆之宝藏于馆内。
饶公爱莲。他曾谈到,父亲为自己起名“宗颐”即期望他师法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正是周氏写下的千古名篇。因此,场馆落成的同时还启幕了“饶荷盛放”画展,集中向众人展示了饶公自上世纪80年代起所绘荷花画作,也承载了饶公期许赏莲者求真、求是、求正的寄望。
让“饶学”队伍薪火相传
广州饶公研究馆是继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和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之后,又一个以饶宗颐命名的学术研究交流机构。据研究馆筹委会成员、香港商报副社长吴秋文介绍,研究馆启动运作之后,将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举办饶学及相关学术研究,同时还将与世界各地著名学府、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文化学术领域的培训、讲座等。
当天,中山大学饶宗颐研究院也正式挂牌成立。开幕式上,中山大学校长罗俊说,1935年饶宗颐便在中山大学任职,这次中山大学挂牌成立饶宗颐研究院,旨在整合海内外各种积极因素,打造一个兼具国际性、权威性的饶宗颐学艺研究中心,鼓励海内外学者投身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深入钻研饶宗颐的论著和艺术作品。同时,中山大学还将开展“饶学”博士和硕士论文研究,举办与饶公相关的研讨会和大讲堂。罗俊还代表中大向饶宗颐赠送了1935年的中大成员名册原件,以示尊敬饶宗颐对中大的贡献。
那么,“饶学”到底研究些什么?香港学者郭伟川在《饶宗颐教授与三史》一文中对“饶学”作了高度概括:饶先生在地方史、中国文化史和中外交流史所涵盖的学术与艺术上的综合成就,古今罕有俦匹,实为一学术与艺术之巨大宝库,称为“饶学”。
但若你认为“饶学”就是研究饶宗颐的学科,那就太狭隘了。“饶公所钻研过的领域,集中起来跟国学的范畴所差无几。对‘饶学’重视,实则就是对国学重视。”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说,饶公是当代难得一见的“通儒”,其治学之道特别值得敬佩,“他很专注,活在当下,如今国学日益被重视,‘饶学’也应该有它所应得的位置。”
“饶学”自1996年被学界提出,如今已经获得了一定成果。“饶学”队伍不仅局限在香港,国内一些高校的学者也在“饶学”的道路上辛勤耕耘,有许多原本薄弱的学科因为饶公的带领而重新焕发光彩,如敦煌学。目前,香港的两家饶宗颐学术馆也致力于培养中青年学者,让“饶学”的队伍薪火相传。
原文链接: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5-04/04/content_31872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