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中大墓园,朱顶兰开得正艳。如长眠于此的先人一样,安静而灿烂。这座经历了一个世纪历史的墓园,至今鲜为人知。但医学专家李廷安伉俪、有现代眼科界“居里夫妇”之称的陈耀真和毛文书伉俪等,都选择了长眠于此——这是座既有岭南大学多位校长、孙中山外孙等岭南名人,又有“未来麦师奶”等这样的无名人的校园墓地。只因,这里是他们为之奉献一生,且难以割舍的地方。
墓园守护者后继无人
即使是住在中山大学的老人,很多也未听说过这座中大墓园。
昨日,新快报记者跟随中大图书馆的刘老师,在古老的中大校园里左拐右转。终于在校区的蒲园区北海岗(674号北面),见到了这座占地约3亩的中大墓园。一把古老的大锁、四周的红砖围墙,将这个古老的墓园,与院外的市场、生活区隔离开来。
随着长期上锁的铁门吱呀一声被打开,一片静谧的墓园呈现在眼前。不同于身后的喧嚣,墓园里绿树林立,墓前的朱顶兰开得十分绚丽。这里没有常见墓园的整齐划一,既有中式的墓穴,也有美式的墓碑,每块墓地、墓碑都有自己的特色,形态不一,风格迥异,但却透着别样的肃穆。
“这座墓碑历史最久,这是岭南大学第一任华人校长钟荣光妻子的墓地。” “这里,是珠江沉船的1580名遇难者的合墓。” “这是孙中山的外孙戴永丰的墓。”“这是岭南大学经济系主任梁方仲夫妇及他父母的合墓。”……墓园的“把门人”——“总统”(外号)一边带着记者小心穿梭于排列紧密的墓地之间,一边介绍。
墓园平日里鲜有人问津。只有每年清明时分,会有后人从美国、香港等地赶来,祭拜先人。“这座墓的后人,‘非典’后就再没来过。” “总统”指着墓园里的一块块墓碑介绍,“这里200多个墓碑,每年有人来祭拜的也就百来座,其他的都是学校的人在代为打理。”
几十年一直守护在此的他,退休4年还没有人来“替手”,这让上了年纪的他有些着急:“我知道这块墓地历史悠久,希望今后能变得更好。”
众岭大名人长眠于此
其实,2012年,广东省已经将中大墓园列为康乐园岭南大学建筑群的重点保护项目之一。对墓园研究颇多的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介绍,19世纪初,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所处的位置还比较荒芜。“国外的大学,校园里都有自己的墓地。” 当时岭南学堂基督教支持的教会学校最西边的小山,便自然成了学校的墓地。
1952年前,无论是校园里的教职员工及家属过世,还是来就医者去世,都会埋葬在这块墓地中。所以,在中大的墓园里,除了岭大知名中外教授的墓碑,还有“未来麦师奶”、“西童”、“此人生前来校就医”这样的墓碑。不过,所有的墓穴都未严格按照逝者生前地位尊卑排序,而是平等地共处并存。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如今,中大墓园也经历了风雨变革。有的外国墓碑上,还有“文革”时期被破坏的痕迹。曾经的“教会山”也随着上世纪80年代西区的建设,剩下了现在3亩大的墓园。随着几十个墓地被迁到现在的墓园,墓园里的容量也日渐小了。
据悉,上世纪80年代末,曾有外籍友人来此寻找先人墓葬,但因为杂草太深无从寻找。从1992年起,学校环卫部门每年都会组织人员来墓园清理杂草,还在墓园种上了很多松树和柏树、桂花树等。如今,这些树木都已葱郁,桂花也已飘香,但有的后人,却是多年不见再来。
有的后人,十多年来,一直在为先人可以“魂归校园”而努力着。“和岭大没关系的人,是不能进入墓园的,这早已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了。”程馆长介绍,1992年后,中大鉴于场地有限,不再收葬骨灰。
2013年,岭南大学经济系主任、著名的经济史学家梁方仲夫妇和母亲的骨灰迁入中大墓园,与梁方仲的父亲之墓合葬。2014年,陈耀真之女找到了中大墓园,将父母合葬于此。随后,著名学者、教育家、岭南大学最后一任校长陈序经的骨灰,也迁入中大墓园,长眠康乐园内。“一个学者把自己的灵魂与肉体全部归属于他所服务的学校,这是大学的传承,是一种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程焕文说。
原文链接:http://www.ycwb.com/ePaper/xkb/html/2015-04/06/content_679543.htm?div=-1
中国眼科界“居里夫妇” 逝后20多年终归“故里”
“当爸爸妈妈在康乐园入土为安的那一刻,我们心里的一块石头也终于落了地。”1986年,中山医“八大教授”之一、中国现代眼科学奠基人之一陈耀真在广州逝世,相携相伴了46年的老伴儿毛文书不忍将他独自一人放入公墓,一直将骨灰留在身边。两年后,78岁的毛文书追夫而去,同样的不忍,女儿们将父母的骨灰带在身边20多载,才最终寻到一个安心之地。“他们在这儿奉献了一生,逝后还能共眠校园,与书声相伴,总是温暖的。”
爸爸“领头雁” 妈妈“放异彩”
中国高校第一家眼科医院,中国第一个新型的眼科中心, “奥比斯”飞行医院首航中国,轰动情况至今历历在目……这中国历史上的无数个“第一”,都是现共眠在墓园里的陈耀真和毛文书夫妇携手完成。无论生前还是逝后,他们都相携相依。
“学术上,爸爸的成就是很高的,但只要爸爸有想法,妈妈就努力帮他实现。”刚去中大墓园祭拜过父母的二女儿又昭印象中,父母平时很少和他们有“亲子时光”,每天坐诊、上课、做科研,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情。在这一件件“轰动”的成就上,爸爸就像领头雁,而妈妈就如彩虹一样,总能让爸爸的想法大放异彩。
“1982年的‘奥比斯’飞行医院来中国的交流活动,父母在有了想法之后,要实现它遇到了一些困难,最后还是母亲找了叶帅,才最终促成活动成功举办。”那一次,“奥比斯”飞行医院在广州18天,在飞机上做了几十例的眼科手术,全国各地120多名眼科医生前来观摩学习,轰动一时。如今,“奥比斯”已在中国设立了基地,造福万千眼病患者。
通过6年半工半读,1927年,陈耀真获得美国波士顿大学理学硕士和医学博士学位。1934年,工作了7年的他,放弃在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国前往山东省济南齐鲁大学医学院任教。1937年抗日期间,他带领在校学生,扛两大铁箱的眼科书籍和科研资料,迁往成都华西协合大学执教,并任附属存仁医院眼科主任。
就在这里,他邂逅了女医学博士毛文书。1940年,相差11岁的他们结婚了,婚后诞下4个女儿。
1950年,陈耀真夫妇被聘为岭南大学医学院眼科教授,10月初,陈耀真带着全家人,经过10天旅程回到家乡广东。自此,两个人一同携手,孜孜不倦地将自己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1955年8月始,陈耀真开始招收培养我国第一批眼科学研究生。1965年,陈耀真、毛文书建立中国高校第一家眼科医院。文化大革命后,陈耀真、毛文书于1983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眼科中心,包括眼科研究所、眼科医院和防盲治盲办公室。
不忍放公墓 骨灰终归“家”
1983年,陈耀真患了中风,在生命的最后三年,毛文书就住在病房里,陪着只能卧床的陈耀真一起说话,看书,去图书馆“欣赏”年轻人好学的情形。
1986年5月4日,在看到妻子刚刚从美国视觉和眼科研究学会为自己领回来的“特殊功勋奖”后,陈耀真带着赞誉和微笑,与世长辞。二女婿吴乐正至今还记得,岳父过世时,他正在意大利罗马出席第二十四届国际眼科大会。当国际眼科学会主席毛莫尼教授在国际眼科大会闭幕式上宣布此噩耗后,数百名外国眼科专家全体起立,第一次为一位中国科学家的逝世默哀。
没有人知道毛文书心里的难过。二女儿又昭说,在父亲去世后,单位曾想让父亲安葬于公墓,可是毛文书亲自去看过墓园后,还是决定将丈夫的骨灰留在了身边。“妈妈说放父亲到那样的环境,不安心。”两年后,毛文书随丈夫而去。因为女儿们找不到认为父母会心安的地方,父母的骨灰,一直由二女儿又昭放在身边。
直到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知道了中大墓园。“这就是我们找了多年的地方啊!但我们也知道,这也许难以实现。” 没想到,当子女向中山大学提出申请后,学校和医院各级很关心,事情很快有了眉目。
2014年,在外“漂泊”了20多年的陈耀真、毛文书夫妇,终于再次“回”到了曾经执教的大学校园,在朗朗的读书声的伴随下,共眠于此。
小传
陈耀真
(1899—1986),广东台山人,中国现代眼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医学教育家。曾任齐鲁大学医学院眼科主任,华西协合大学附属存仁医院眼科主任,中山医科大学眼科医院首任院长,毕生从事医学教育事业,建立教育、医疗、科研与防盲的综合的眼科中心,出版多本相关专业和教育书籍,致力于中国眼科史的研究。
毛文书
(1910-1988),四川乐山人,我国眼科学界的女先驱,国际著名的眼科专家。曾任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首届主任兼防盲办公室主任。她还曾任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华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人工晶体植入协会创办人之一。
原文链接:http://www.ycwb.com/ePaper/xkb/html/2015-04/06/content_679544.htm?div=-1
http://www.ycwb.com/ePaper/xkb/html/2015-04/06/content_679555.htm?div=-1
梁方仲:魂兮归来 安息康乐
在中大墓园里,有两座新修的合葬墓,占地面积最大,这是2013年1月迁至的新墓,墓主是中国经济史学家梁方仲教授和夫人陈瑛材,以及梁方仲父亲与母亲。
程焕文回忆称,这是近年工程量最大的迁墓,“梁方仲教授父亲梁广照,1951年离世后就安葬在中大墓园,当时安葬在这里的必要条件是必须与岭南大学有关系,而当时,梁方仲是岭大的教授,梁广照的墓碑并没有自己的名字,只写了‘梁方仲之父’。”
1949年3月,梁方仲回国并就任岭南大学经济系教授兼任系主任,1952年转聘至中山大学,至1970年离世,他一直工作生活在康乐园内。2002年,梁方仲教授的儿子梁承邺教授将梁方仲教授的夫人陈瑛材女士珍护数十年的梁方仲教授藏书和手稿捐赠给中山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专门设立了梁方仲教授藏书纪念室,“一代学术大师的学术之魂在康乐园重现光辉”。
自此,梁承邺向校方提出,希望能把父母的骨灰迁至中大墓园。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在2013年1月16日完成迁墓。程焕文说,“一代学术大师的人生、学术、事业与灵魂,完美地回归中山大学,这是对梁方仲教授最好的告慰,这是大学精神的最完美体现。梁方仲教授可以含笑九泉了。”
而今,这两个合墓俨然成为中大墓园最引人注目的一处。不妨用程焕文在迁墓时的致辞来纪念,“哲人已逝,魂兮归来,安息康乐,永垂不朽。”
小传
梁方仲(1908-1970),20世纪中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明清史学家,是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的奠基者之一。1937年6月,被日本学者称为“少壮学者”的梁方仲,受研究所长陶孟和派赴日本作为期一年的学术考察研究。1944年10月,被哈佛大学经济系聘为研究员。1946年9月,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从事研究工作。曾被聘为中国文化代表团专员前往法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第一次大会。1949年3月,就任岭南大学经济系教授兼任系主任,1952年转聘至中山大学,至1970年离世,他一直工作生活在康乐园内。
陈序经:故居开放 伉俪安眠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岭南的学术大师济济,陈寅恪、容庚、冯秉铨、王力、周寿恺、陈耀真、毛文书、谢志光等大师安居岭南执教,这一切与岭南大学最后一任校长陈序经分不开。
这位被誉为“岭南第一校长”的教育家,2014年11月30日,终于魂归康乐园,他与夫人黄素芬的合墓也成为教会山上最新迁入的墓葬。
迁墓当天,中大副校长陈春声在致辞中介绍称,陈序经主要的学术贡献集中在文化学理论、社会学、政治学、东南亚史、中国少数民族史等领域,留下数百万字的学术著述,1948年任岭南大学校长也成为岭南大学合并前最后一任校长,“他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一流学者来到广州,为日后中山大学和中山医学院的队伍建设奠定了基础”。
陈序经的人生哲学,可以从他生前所撰的对联窥探一二,“荣生惟有死中得,真乐常从苦里来。”至此,陈序经故居修复完成并开放,陈序经伉俪安眠中大墓园。
墓志
陈序经,字怀民,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1903年9月1日生于广东省文昌县,幼居新加坡,1919年回国,先后毕业于岭南大学附中和复旦大学。1925年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读社会学和政治学。192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受聘于岭南大学社会学系,随即赴德国访学。
1931年回国,先后在岭南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执教,并任西南联合大学法商学院院长。1948年8月任岭南大学校长,1952年以后,历任中山大学历史系一级教授、中山大学副校长、暨南大学校长、南开大学副校长等职。1967年2月12日仙逝于天津。
陈夫人黄素芬,广东中山县人,生于1906年8月16日,与先生结缡于1929年8月,育有儿女曼仙、穗仙、其津、云仙、渝仙五人,1973年8月17日逝世。
原文链接:http://www.ycwb.com/ePaper/xkb/html/2015-04/06/content_67955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