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精神,往往浓缩在其所在地域的文献典籍中。新时代需要新修典,广州迈出了先行的一步。
昨天,《广州大典》十年编纂总结会议召开,标志着历经十载淬炼、收录2000余名作者3500余种文献,涉猎领域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诗词歌赋,仅核对扫描件便能堆30层大厦高的广府文献巨典——《广州大典》终告面世。它旨在系统搜集整理和抢救保护广州文献典籍、传播广州历史文化。在这百年大计的背后,记录着众多编纂者“学术及天下之公器”的学人执著。
意义地位
追寻广州的“根”和“魂”
盛世修典。《广州大典》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文献丛书,旨在系统搜集整理和抢救保护广州文献典籍,传播广州历史文化。在去年10月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上,广州市市长陈建华表示,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精神,往往浓缩在其所在地域的文献典籍中。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广州文献典籍,是广州寻找历史渊源、厘清发展脉络,更好地走向未来的“根”和“魂”。
广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外文化交融交汇之地,文化资源底蕴丰厚,文献典籍众多。但很多古籍由于年代久远,遭受水火摧残,老化破损严重,再生性保护古籍刻不容缓。据介绍,《广州大典》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广州历史文化史料著作的集成,实现了全球范围内广泛收集,收录广州古代2000余位作者文献3500余种。据悉,广州市目前制定了赠送计划,将《广州大典》作为珍贵礼品向国内国际知名图书馆、国际友好城市、国际友好合作城市、各大学及科研机构图书馆、博物馆等200多家单位赠送,并向海内外发行。
著名史学家、收藏家王贵忱介绍,广东的地方文献存量位居全国前列,仅次于江浙;广东人对文献的整理也一直重视,从古地方志的刻本数量来说也居全国前列。“典籍的作用对社会影响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大典现在看不出它的好处,但是50年后就知道了,开多少花、结多少果,无法估量。”在王老眼中,《广州大典》将起到推动历史、发展文化的作用。原文化部副部长、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周和平给予《广州大典》高度评价:“由地方政府出巨资、地方文化部门主持编纂的大型文献丛书在全国尚属首创。《广州大典》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值得倡导。”
编纂原则
不选 不编 不校 不点
古人编辑出版丛书,受指导思想及经济能力所限,一般偏重经、史两类图书。在《广州大典》编辑部成立之初,即制定“不选(不同种类和内容的文献一般不做筛选)、不编(保持原书样貌,不做添加性的编辑和补描)、不校(不做校勘)、不点(不加标点)”的编纂原则,其追求的是“齐全”二字和文献的“原汁原味”。
除了出版纸质书,广州市还依托广州图书馆,推进《广州大典》数字资源库建设,研发大典全文数据库,建立集文本、图片、声像为一体,提供网络信息查询、共享、交换功能的数字化特色文献信息数据库,使广大读者能通过网络平台浏览和欣赏广州珍稀古籍文献,提高《广州大典》的使用频率和效率。
特色评价
给后人和历史一个交代
编纂《广州大典》是广东历史上的第三次整理文献的高潮。前两次分别是清代中叶阮元的学海堂时期和清末张之洞的广雅书局时期。在广雅书局之后的百余年,广州没有出现更大规模的文献编撰与书籍刊印。
《广州大典》编辑部主任王海滨介绍,《广州大典》是一套系统搜集整理和抢救保护广州文献典籍、传播广州历史文化的大型地方文献丛书。经过十年耕耘与坚守,520册《广州大典》的编纂工作最终完成,也造就了一支古籍整理、古籍编辑人才和古籍修复的专业队伍。
首都图书馆馆长倪晓建表示,《广州大典》的编纂是对历史文化的整理和传承,“这个工程首先对后人是一个交代,对历史是一个交代。爱国、爱家乡不应是抽象的,对生活在广州、出生于此、生活于此、了解它的人,你如何爱广州?通过这样一个大典,人们就能够感知广州、了解广州。同时,里面有非常好的人物和事件,还有传说和风物,这是对人的一种教育,是一种爱家乡的教育。”
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则用“功德无量的工程”来形容《广州大典》,他说:“虽然我们有大量这方面的资料,但是我们上海目前还没有这样一个工程。我觉得广州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今后我们也会参照广州的模式,把资源很好地集聚起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肯定会对文化方面更加重视,我相信全国各地都在做这方面的事,但像广州用这么多的资金和精力,来做这样一个伟大的工程,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
据介绍,《广州大典》编纂完成后,相当于把广东历史上的文献典籍整理了70%。
十年历程
续编工程研讨中
2004年11月11日:广州计划系统地整理出版广州地方历史文献。曾提议丛书名为《广雅文库》、《新广雅丛书》等。经反复斟酌,最终采用了省立中山图书馆原馆长李昭醇先生建议的“广州大典”四字。大典的主要发起人是时任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建华和时任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曹淳亮。
2005年4月30日:《广州大典》编纂工作正式启动。同日,《广州大典》编辑部发出征稿启事,向海内外各界广泛征集广东地方文献。5月26日,成立《广州大典》编委会和编辑部。主编是陈建华。
2006年:征集底本。所依据文献底本除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2791种和中山大学图书馆352种底本外(均未含集部曲类文献),还包括内地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等54家图书馆,港澳台地区3家图书馆,以及美、英、法、加、德等18家图书馆、档案馆及私人藏书家所珍藏底本,堪称区域性古籍文献整理出版的集大成者。
2006年6月:最终选定内文用纸、封面设计、字体使用、封面材料等。书名由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引用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岭南文化当自秦赵佗始”为据,在秦木简上选出“广州大典”四个字,四字集自湖北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木简字。
2006年9月29日:《广州大典》在广州日报印务中心开印。
2007年4月9日:编委会确定《广州大典》编例,确立经、史、子、集、丛五部分类编排的编纂体例。明确收录文献的内容范围是广州人士(含寓贤)著述、有关广州历史文化的著述及广州版丛书;时间范围为1911年以前,个别门类延至民国;地域范围包括清代中期广州府所辖南海、番禺、顺德、东莞、从化、龙门、增城、新会、香山、三水、新宁、新安、清远、花县,以及香港、澳门、佛冈、赤溪。
2008年9月:《广州大典·丛部》13辑14种丛书83册出版完成。
2008年至2011年间:完成前期设计的课题研究,全面系统地收集了广州地区相关历史文献在国内外收藏情况、存佚情况、版本源流、作者(或辑者)基本情况、基本内容、文献价值、前人研究情况、编纂特点等。最终确立了《广州大典》经部、史部、子部和集部的书目。
2013年5月:成立《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基金,成立《广州大典》重点研究基地。
2015年4月:《广州大典》编纂工作全部完成。作为《广州大典》的续编工程,1911年后的广州文献编纂工作已在研究中,但因工程甚艰,具体细节仍待敲定。
主要内容:经史子集丛五部 集古籍区域文献大成
收录范围
内容范围:广州人士(含寓贤)著述、有关广州历史文化的著述及广州版丛书。
时间范围:所收文献下限为1911年,个别门类延至民国。
地域范围:包括清代中期广州府所辖南海、番禺、顺德、东莞、从化、龙门、增城、新会、香山、三水、新宁、新安、清远、花县,以及香港、澳门、佛冈、赤溪。
《广州大典·经部》:全面反映了历代广州学者在经学上的研究成果,收录总类、易类、书类、诗类、礼类、乐类、春秋类、孝经类、四书类、群经总义类、小学类等各类经学著作。收录著作近160种,预计分为38册。明代至清初广州的著名学者如湛若水、黄佐、方献夫、黎遂球、屈大均等有经学著作传世。到了清代中期后,经学及小学研究之风勃发。在此期间,广州不但辑刊了《皇清经解》等重要的经学著作,而且涌现了陈澧、徐颢、桂文灿等经学大家。因此,《经部》所收也以清代中后期著作为主。
《广州大典·史部》:收录从汉代至清代尤其是明清两代广州史学著作,比较系统地反映了民国以前广州政治、经济发展的轨迹,对研究广府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预计收录文献1100余种,分为110册。依内容大致分为纪传类、政书类、传记类、地理类、方志类。
《广州大典·子部》:收录自晋至清百余名广州府学者及寓贤的有关文献。大体分儒家、兵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艺术、杂家、释家、道家等类,为古代广州的百科全书。《子部》预计收录文献580余种,分为60册。儒家类收录陈献章、湛若水等儒学大家的著述。农家类,番禺赵古农撰《龙眼谱》、《槟榔谱》、《烟经》,为古代岭南关于这些作物的唯一专谱;南海区金策撰《岭海兰言》,是广东历史上唯一的一种兰花谱。
《广州大典·集部》:是研究广州乃至广东古代文学的重要典籍,对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中外关系等问题也有重大参考价值。预计收录文献1500余种,120册。
《广州大典·丛部》:已于2008年出版,共83册,内容包括广版丛书14种,收录文献近12万页。其中已出版的《广雅丛书》四部兼赅,以史部最具特色,其所用底本多出自稿抄本;《粤雅堂丛书》张之洞誉之为“可决其五百年必不泯灭”;《咫进斋丛书》的《销毁禁毁书目》、《禁书总目》等是研究清代禁书的重要文献;即使是《如不及斋丛书》这样的小型丛书,也有很多珍贵的岭南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史料。
重要文献:张之洞手稿首面世 全毁书籍重见天日
《广州大典》收录的文献来自海内外近百家图书馆和文献收藏单位,系统地收录了1911年以前有关广州的著作、广州人的著作和广州版丛书3500余种,著者近2000位,分经、史、子、集、丛五部,共编成540余册。文献范围之广泛,内容之丰富,数量之浩大,远远超过清代的学海堂和广雅书局刻书总量,许多文献长期藏在深闺难得一见,大典的整理编纂使得一大批长期被束之高阁的文献展露真容。
其中,已出版的广州大典版《广雅丛书》增加了附录《广雅翰墨》,收录了王贵忱先生珍藏的张之洞手稿,这些手稿首次对社会公布,弥足珍贵。史部杂史类收载《夷氛纪略》、《鸦片事略》、《烟海庚辛录》、《英吉利广东入城始末》等一批稿抄本,为研究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时期广州政治军事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大量广东咨议局的档案报告,是晚清立宪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子部农家类收录的番禺赵古农撰《龙眼谱》、《槟榔谱》、《烟经》是古代岭南关于这些作物的唯一专谱。这些文献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文献价值大,对地方学术文化研究裨益甚多。
值得一提的是,清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曾被列为抽毁、全毁的书籍,如释函昰《瞎堂詩集》、释今释《徧行堂集》、屈大均《翁山诗外》、王邦畿《耳鸣集》、陈恭尹《独漉堂集》等近30种文献,历经浩劫,传本稀罕,今日入编《大典》,弥足珍贵。
专家论典
史学家、收藏家王贵忱:抢救古籍 大典之功
在大典的编纂过程中,抢救、发现了许多历史典籍。张之洞主持《广雅丛书》修纂时,委派王秉恩为广雅书局提调,组织了一大批学者,收录和收集了很多书,其中一部分刻印了,还有一些没有来得及刻印,他就调离了广东。
广雅书局收入书录但未来得及刻印的《说文解字考异》清郑知同考订本是原书的手抄本,抄录得非常工整,为王秉恩收藏,从书的用纸上看,也是广雅书局内部专用稿纸。该书因为王秉恩的离任而未能付之刻印。原书全本在北京图书馆收藏,手抄本在一次偶然的拍卖会上被高价拍卖。因其珍贵异常,王贵忱让弟子林锐无论如何也要买下来,最后花了近4万元收回来。但可惜的是,书为四卷,内容略有缺失,所以并未收录入大典。
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杨树:大典出版 不是终点
《广州大典》的出版不是终点,建议从四个方面做好《大典》的后续工作:一是以《大典》出版为契机,深层次开发、利用好《大典》的编撰成果,发掘更多岭南文化的历史资源,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二是加强宣传推介,使《大典》进入国内更多的图书馆、博物馆、大学及其他研究机构,增强文化服务功能;三是借力海内外多元平台,向港澳台地区和世界各国发行《大典》,进一步弘扬岭南文化;四是认真总结编撰《大典》的组织工作模式和经验,为广东省实施重大文化工程提供示范和借鉴。
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声:精英文化 更需守护
文化存续需要有心人,而本土文化分为两种,一是民间风俗;二是高层精英文化。社会大众多数关心前一种,但我国最缺乏的其实是后一种。高层精英文化懂的人少,危机也就更大。古人自小接受传统学问的训练,传统文化凭人们的本能便可流传,而现代人接受的是西方式的教育训练,文化命脉自然无法靠社会自发保育。
文化的保育与研究该如何做?《广州大典》走的恰是正途。学有所本,人文学科的基础应从文献学开始。大典恰逢其时,我们正在见证历史。
原文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5-04/09/content_2900763.htm
海外苦追寻 孤善本“归”家
核对古籍扫描件达100多万页 叠起可比30层楼高
印制工艺
采用带水印 钞票纸印刷
《广州大典》采用国际通行的大16开本,天然丝封面;每页大体按四合一拼版,保留了原来的版式和内容,分册原则为:按内容分、按顺序分、不拆卷;每册800页左右,每辑印500套。依据大典长期保存的保障标准,选用棉纤维90%以上的特种纸,选择保定钞票纸厂70克特种纸为内文用纸,每一页都有防止盗版的水印标识。
承担印刷任务的广东广州日报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印务分公司总经理陆飞告诉记者,钞票纸的特点是储存时间长,防虫,防潮,不褪色,符合重要典籍的印制要求。而《广州大典》的封面,则是采取丝印金,即用特制金粉末印在丝布封面上。
《广州大典》的印制工艺有制版、印刷、折页、排书、锁线、丝印及精装拔圆等,工序较多,工艺难度大,质量要求极高。为了保证《广州大典》的印刷质量,广东广州日报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专门成立生产协调小组,制定了整套流程控制方案,并在厂区划出《广州大典》的专用仓库。
广州日报精印
印刷外观媲美 高端拍品画册
选纸精心
从选纸开始,广东广州日报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印务分公司的相关人员走遍了国内三大钞票用纸制造厂。钞票纸张贵,他们一边小心减损,另一边要严格保管,事关钞票纸的保密性,残次品也不能直接扔掉,而须集中销毁。
人才专业
为达到《广州大典》的质量要求,广东广州日报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印务分公司成立了专门的印刷团队。一个能上流水线的机长,起码要培养一两年,即使是二三线的帮手,没有半载功夫也难担重任。
印刷优质
和书籍相比,大典的印刷质量要求更高。广东广州日报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印务分公司总经理陆飞表示,自己从业超过10年,还未见过有着如此规模和质量要求的印刷品。单就印刷质量而言,可能仅有无限接近真品外观的高端拍卖品画册能够媲美。
后续研究
设研究资金 培育广州学
广州在2013年就设立了“《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资金”,每年安排300万元支持资助海内外学者关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和课题。
大典全部出版后,有关部门将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扶持和导向作用,鼓励和引导海内外专家学者积极利用大典丰富的文献资源进行专题研究。尤其是深入研究广州历史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与鲜明特色,争取逐年出版一批学术价值高的研究成果,逐步培育“广州学”品牌,增强广州人的文化自信,提升广州的文化影响力。
2014年度的《广州大典》 研究课题分为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两种,重点课题每项资助经费为人民币8万元,一般课题每项资助经费为人民币5万元。同时,还将实施“《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资助计划”,对每篇入选的博士学位论文资助金额为人民币3万元。
据介绍,《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将设置15名事业编制,延揽国内优秀研究人才从事《广州大典》及广州历史文化研究。
专家论典
省立中山图书馆原馆长李昭醇:楮墨芸香 万古流芳
“楮墨芸香,万古流芳”是国家图书馆对“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的评价,省立中山图书馆原馆长李昭醇借这八个字对《广州大典》进行概括。
他表示,2003年9月15日,时任省文化厅厅长曹淳亮要求:“要做一件可以流芳百世的文化工程”,此后省文化厅与广州市委宣传部合作编纂《广州大典》,历时十年终成大业。在十年的编纂中,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贡献文献底本最多(达70%以上),征集海内外底本最多,投入编辑人员、工作人员最多。在此期间,中山图书馆也进入了整理出版古籍文献的“井喷期”,编纂出版了一大批可以称之为《广州大典》姊妹篇的出版物。
李昭醇最后撰一联以纪盛事:芸台楮墨化育广州大典血脉如筏,金声玉振赓续中华文化慧命涅槃。
中山大学教授黄天骥:“沙漠”之下有石油
不少人说广州是文化沙漠,黄天骥就用沙漠下的石油来比喻《广州大典》。“你以为沙漠就不好吗?沙漠下面有石油。现在《广州大典》出来了,石油就出来了。《广州大典》的价钱还会上涨。”
黄天骥建议,要赶紧做一个《广州大典》的书目题要,因为现在的《广州大典》是不选不编不校。“到时要把石油挖出来以后逐步要用的,需要有一个书目提要,一看4000册有什么内容。”与此同时,他还希望编辑组要推出一些最有价值的选本,需要较、注、点,让更广大的年轻人和后一辈学者运用。另外,针对《广州大典》的内容,他还建议做一些如经济史、海关史、通俗文学等方面的专题研究。
他还特别提到,在全国很多省份都有古籍出版社,北上广唯独广东没有古籍出版社。“趁这个机遇整合《广州大典》这批人才专家,同时考虑组建广州古籍出版社。”
中山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张荣芳:岭南文化时代最强音
中山大学原副校长张荣芳认为,《广州大典》的编纂出版是“向世界发出岭南文化的时代最强音”。
《广州大典》的出版,并不意味着这项工作就结束了,目前《广州大典》编纂到1911年以前,他建议继续开展续修《广州大典》工作。同时,他还建议编一本《广州大典是如何产生的》。他解释说,现在很多博士论文、硕士论文选题研究《四库全书》是怎么形成的。而参加《广州大典》编纂工作的人,知道《广州大典》是如何形成的,“现在有些东西如不留下资料,后人研究《广州大典》是怎么形成的会有困难。”
撰典之路
2006年9月28日
大典第一辑编纂接近尾声,本报独家专访。
2014年10月12日
大典编纂十年历程在北京展出。
2014年10月27日
大典即将出版,浓缩广州城市文化精神。
收录过程:一书多版要精选 有目无书需遍寻
底本征集是《广州大典》编纂中最为困难的关键工作。十年来,通过多方努力,《广州大典》共征集到国内外77家图书馆4859种底本(包括木鱼书)。其中,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1558种,中山大学图书馆246种,内地其他54家图书馆2450种,港澳地区3家图书馆27种,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外18家图书馆及私人藏书家珍藏175种。
古籍文献浩如烟云,大多质地十分脆弱,要如何在收录中不伤及古文献?《广州大典》编辑部相关负责人解密,在收录过程中为确保不伤及文献,要把这些丛书先全部拆线,一张一张地放到扫描仪上。如果碰到有破损的页面,工作人员先进行修补,再扫描。扫描过后,为了确保无误,还要再将扫描后的数据与原书比照检查,剔除扫描过程中所产生的错漏。据统计,十年来共完成核对扫描件100多万页,“所有纸张叠在一起,抵得上一座30层高的大厦”。
相关负责人坦言,编纂《广州大典》,最头疼的便是缺少权威借鉴参考,只能一边研究,一边编纂。他介绍,每一本丛书都经过了反复论证,如经部前后召开六次论证会,十易其稿;史部前后召开八次会议论证,八易其稿……在编纂中纠正前人对文献著录的错误达200余种。
“有的古籍版本多,要精挑细选;有的古籍则是有目无书,要耐心寻找。”相关负责人介绍,一部古籍往往有多个版本,同一个版本的古籍又有多个复本。编辑部只能“多看多比较”, 尽可能全面地翻阅古籍的不同版本和所有复本,再将同一文献不同版本之间,同一版本不同复本之间进行逐页比较,选相对“好”的底本入典。加上底本征集十年不断,十年间更换的本子超过300种。
编者故事:几月不懈沟通 只求一份文献
“对图书馆和文献研究的从业者来说,这是生涯里可遇不可求的机会。”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刘洪辉表示。对大典全书而言,收集的完整度直接关系价值的高低,为此,他们走访及联系国内各省级图书馆,以及国外各大图书馆,包括德国、日本、美国等地。刘洪辉已记不清,自己在多少个夜晚里跟德国巴伐利亚州图书馆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常常仅为了一部重要文献。
“难以想象的困难,对文化人来说,也伴随着难以比拟的快乐。”刘洪辉对此有着切身体会。他说难度有三:一是发现的途径,“有心者的奔走相告让人动容”;二是人家给不给,一份重要文献的背后,经常是邮件、电话、视频的来回往复,几个月的不懈沟通;三是外国人不知道你要什么,这便要求他们通过互联网连线,查看18家联网图书馆的汉文文献目录,再依此慢慢勘探底本。
大典跟普通市民有何关系?刘洪辉坦言,事实上,常人一辈子也通读不完。可对一个对本土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不管你何时对何种身边事产生兴趣,无论各行业各科目各种风俗或各色地方名人,《广州大典》就在那里,为所有关心广府文化的人提供依靠,为所有人预备了亲近广府文化的工具。如此说来,可谓功在千秋。
自从10年前挑下组织印刷《广州大典》的重担后,广东广州日报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印务分公司总经理陆飞便跟一线员工一道,边学边做。从选纸开始,他们走遍了国内三大钞票用纸制造厂。钞票纸张贵,他们一边小心减损,另一边要严格保管,事关钞票纸的保密性,残次品也不能直接扔掉,而须集中销毁。
“最难的是人员的变动,印刷大典需要真正专业的人才。”为达到印刷的质量要求,陆飞成立了专门的印刷团队,自任车间主任。然而10年来印刷工作有所断续,原本的8人团队,到今天仅剩下3人。流动性大是印刷行业的特点,换人容易,但重新培养一个能担起印刷《广州大典》重任的人却甚艰难。
陆飞表示,从业超过10年,他感慨还未见过有着如此规模和质量要求的印刷品。一个能上流水线的机长,起码要培养一两年,即使是二三线的帮手,没有半载也难担重任。
原文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5-04/09/content_29006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