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2014“寻找最美医生”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日前首播 “最美医生”5位来自中大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5-03-31第A17版 作者:徐静 任珊珊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5-03-31 阅读量:

中央电视台2014“寻找最美医生”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3月27日首播。记者从中山大学获悉,10位全国“最美医生”中,两位毕业于中山大学。两个“最美医生”团体中,都有成员来自中山大学。

央视2014“寻找最美医生”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27日晚首播。活动意在通过记录医生们的感人故事,反映他们“医者仁心”的无私精神。经过三个多月的寻找和推选,最终10人被授予“最美医生”称号,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队伍、北京协和医院巡回医疗队两个集体,获得活动组委会授予的“最美医生”团队称号。

此次评选,中山大学成绩卓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詹红,在急诊室坚持28年,获选全国十大“最美医生”。 此外,十大“最美医生”表彰的医生中还有一位是中大校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的陈建屏教授。

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医疗团队成员(共有十几位医生代表)中也有两位中大校友,一位是来自福建的邓艳琴(1983级中山医校友),另一位是广东省疾控中心的刘隽(2000级中山医校友)。第五位中大校友是北京协和医院2014最美巡回医疗队中受表彰的代表冷金花,她是中山医学院医疗系1979级校友。

五位中大校友入选 与中山医传承相关

“最美医生”为何如此多地出身于中山大学?昨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党委书记肖海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与中山医的教育传承息息相关,“离开中山医这片沃土不一定有这样的代表人物产生。”

孙中山曾在中山医前身之一博济医院读书,后行医时曾安排每周义诊一天。在1960年,中山医学院拥有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8位国家一级医学教授,而当时全国才有50多位一级教授。以陈心陶为例,上世纪50年代,他在杂草丛生的河溪岸边找到钉螺,并从钉螺中找到日本血吸虫尾蚴,接着,又从病人大便中发现了血吸虫卵。成为消灭血吸虫病的最大功臣。

即使到现在,中山医的这种精神仍在。校友凌罕毅毕业后就来到广州太和的一个麻风康复村,将自己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麻风病人,而他也将自己同样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就读的儿子带入到这个终生的事业中。“这些人都是中山医的‘医魂’。”肖海鹏说。

“最美医生”张卫达 9年赴11省区 救无数先心儿

广州日报讯 他是人们心中的“最美医生”:9年多来他三到贵州、五上青藏、六下云南,足迹遍及广东、西藏、新疆等11个省(区),义务筛查病患16万余人,挽救了汉、藏、彝、维等30个民族的8200多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生命。他独创的“大病救助”模式让贫困患者受益并且该模式得到推广,他在西藏期间冒死背着氧气罐为藏区百姓义诊,他把边远地区先心患儿一批批接到广州手术。这位“最美医生”就是广州军区总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张卫达。

独创“大病救助”模式

我国先天性心脏发病率高达7%。,每年新增的先心病患儿约10万人,因救治难度大、医疗费用高,很多贫困家庭的患儿得不到及时治疗,因病致残甚至夭折。张卫达独创的“爱心资助一点、医院减免一点、家庭自筹一点、当地报销一点”救助机制,让四方共同承担高昂医疗费用,既解决了贫困患者看病贵的问题,也保证了科室的正常运转,打造了“大病救助”的“广总模式”,受到了全国多家医院和慈善机构的借鉴。

张卫达团队救治对象80%以上来自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为了让孩子们尽早得到治疗,张卫达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坚持带领团队每月下乡义诊。他把车当成旅馆,困了在车上眯一会,下车又精神抖擞地展开工作,甚至连水都不愿多喝,把上厕所的时间节省下来,尽可能地多看病人,最多时连续工作70多个小时。

一边吸氧一边义诊

张卫达带队去拉萨义诊时,刚下飞机吃过午饭,他就马不停蹄地开始工作了,忙了一下午后,第二天一早他就驱车到达海拔4780米的班戈、申扎、尼玛三县去义诊。

5天的行程达到2500公里,在那三个县,张卫达为640多名孩子进行义诊。由于强烈的高原反应,张卫达身体浮肿、面色发紫、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最低只有49%,心跳最高达147次/分(在平原地区,正常人的血氧饱和度为98%~99%,若低于80%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为了让孩子们得到及时救治,张卫达一边吸氧、一边筛查,将确诊的114名藏族先心病患儿带回广州手术,使他们获得了新生。

“最美医生”詹红:坚守急诊廿八年 每逢佳节必值班

广州日报讯 急诊科医生被称为“医生中的超人”。“每逢佳节必值班,夜夜无眠忙抢救”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如此长时间、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岗位上,有一位广州女医生却坚守了整整28年。她,就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詹红。近日她获选为全国十大“最美医生”之一。

遭家属怒喝 她冷静安慰

“急诊医生拯救患者的生命,不是靠谁单打独斗,离不开整个团队的努力。”接到奖项时,詹红说这个荣誉奖项是对急诊科团队的褒奖。1987年,原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式组建急诊科,当年毕业的詹红留校成为一名普通的急诊医生。急重症病人被送入急诊科,生死一线牵,在死神面前,詹红和同事们时常担负起“最后一道防线”的工作。救活了,昏迷中的病人还来不及得知救命恩人的姓名,就被转入相关科室;救不活,家属的悲伤、绝望甚至愤怒,却由詹红们面对。妥善应对,善言安慰,化解危机,成了詹红每天的必修课。

当一名急诊医生,首先要受得了委屈。进了急诊室,人人都着急。但在医生面前,抢救必须按照病情危重程度来排序。轻症患者来得早,未必能早点得到救治。但这一原则并非人人能了解。今年春节前,有位中年女士陪发高烧的17岁儿子到急诊室就诊。当天病人特别多,这位女士因爱子心切,当场怒喝质问医生。詹红立即上前拍拍她的肩,想让她冷静下来,谁知被她一个巴掌拍开,唾沫星子喷了一脸。

“当时的确委屈,但难道要和她对骂么?我理解她的心情。”詹红冷静地跟她解释,医生们在忙着抢救一位急症患者,安慰她,让她再等等。第二天,詹红到医院门诊出诊时,意外地在诊室门口看到这位家属。她不好意思地道歉,并表示“以后都要找您看病。”

一再拒绝调动转科机会

和其他科室相比,急诊医生的职业晋升显得更慢更难。当年与她一同进入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所剩无几——出国、转行、转科、辞职,长期高压和医患关系压力,让急诊科医生流失成为严峻的问题。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中山一院急诊科流失了6位医生。

“比她年轻的人走了许多,这些年来她不是没有调动转科的机会,但她都拒绝了。”詹红的老领导、急诊科廖晓星教授说,只有一次例外。詹红主动申请到香港进修心血管急危重症专业一年,期满后她又回来了。廖晓星评价詹红,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行动来表达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对拯救生命的执著。”

原文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5-03/31/content_2894380.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