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三峡工程验收报告将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这项历时近20年完成的世纪工程给社会带来了哪些福利,又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5日,在中山大学与广州建设工程安全学会联合举办学术大师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长江三峡二期工程枢纽工程验收组专家陈祖煜为师生们带来了题为《聚焦三峡》的演讲,许多鲜为人知的三峡事被一一呈现。
11年发电7000亿度
陈祖煜说,三峡工程自2003年首批机组发电以来,至2013年底,11年累计发电7057亿度,相当于节约了3.37亿吨燃煤,减排温室气体5.34亿吨。目前,广东使用的部分电能就来自于三峡水电站。“三峡工程总投资3000亿元,以每度电0.5元计算,创造的价值已超过3500亿元。当然,我的算法比较简单,总体而言三峡绝对没有赔钱,也没有拖垮国民经济。”陈祖煜算了一笔账。
三峡工程的抗旱功用是当初的设计者们都未曾预想到的。2011年上半年,长江流域降水较历史同期减少5成,1-5月三峡水库向下游补水200亿立方米,使整个下游水位平均抬高一米,大大缓解了旱情。三峡工程还改善了上游重庆到宜昌段的航运条件,使得万吨巨轮可直达重庆,三峡枢纽2010年过闸的货物量达7880万吨,比2003年增长了5倍。
环境影响比预期小
人们关注三峡工程,多是关注它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陈祖煜坦言,三峡工程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影响,但绝没有外界传言的那么严重。
三峡工程论证时,黄万里等泥沙专家曾认为,三峡会重蹈三门峡水电站的覆辙,上游流下的大量泥沙会在重庆江段沉积,从而堵塞住重庆港。但事实上,受益于长江上游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的工作,近年长江上游含沙量仅为1990年前平均值的40.8%。水库淤积量仅为论证时预测的40%左右。通过蓄清排浊,泥沙沉积对河道带来的影响是可控的。
泥沙没有给三峡工程带来明显的影响,反而是泥沙减少给下游带来了影响,这也是当年论证时没有料想到的,“河湖关系”成为新问题。陈祖煜介绍说,三峡排出的清流冲刷下切河道,下游枯水期同流量情况下水位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研究数据显示,11年来,水面下降了0.5米到1米不等。
因为长江水位降低,不少人把鄱阳湖、太湖的水位降低,蓄水量减少,也怪罪到三峡工程头上。陈祖煜认为,三峡工程对两大淡水湖水位下降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人类活动对水资源使用量增加,因为有了三峡工程,让这个问题复杂化了。同时,随着水位降低,长江入海口日益严重的咸潮问题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
水库地震也是很多人关注的问题,陈祖煜表示,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后,每次蓄水水位上升的开始阶段,地震活动性都有明显的增加,但以后就慢慢地减弱。到目前为止,由三峡水库诱发的地震,99%以上都是0.5~1级的小震。最大地震是发生在2013年12月三峡库区巴东县的5.1级地震,但未出现人员伤亡,三峡大坝也未受影响。对于有人将汶川地震等大地震也与三峡工程联系在一起,陈祖煜表示难以理解。
还直言,三峡工程对鱼类的影响很大,特别对中华鲟的影响可能是灭绝性的。受三峡工程影响,相关流域的四大家鱼减产40%-80%,而中华鲟的洄游产卵路径被完全切断。目前,有关部门每年都向长江放生几亿条中华鲟育苗,在努力帮助这一物种存活下去。陈祖煜表示,保护中华鲟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科研力量,寻找其他方式帮助中华鲟在野外繁衍生存,但目前国家在相关领域的投入还偏少。
2016年迎工程验收
1992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以67%的票数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的议案,2016年三峡工程验收报告将被提交全国人大审议,届时一同提交的还会有中国工程院作为独立第三方做出的工程评估报告。
陈祖煜表示,三峡工程与中华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多年来反对的声音从未间断,不少持反对意见的人都是先入为主,认为三峡工程肯定是弊大于利,“事实说明,三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虽然三峡是全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但它不是世界最大的水库,水库库容只排第26位;另外,三峡大坝不是全世界最高的,三峡大坝高181米,只排第86位。可是现在大家总拿三峡说事,什么气候变化、地震都是三峡的原因。”
在三峡工程验收之前,72岁的陈祖煜院士认为自己应该做点事情,于是他写文章、演讲,目的就是让老百姓真正了解三峡。
原文链接: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5-01/17/content_6324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