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20年建设,6年试验性蓄水检验,三峡工程将于2016年3月迎来国务院整体竣工验收。16日下午,在由中山大学与广州建设工程安全学会联合举办的学术大师论坛上,知名水电专家、中科院院士陈祖煜畅谈三峡工程建设,他认为三峡工程建成以来,大大提升了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至“百年一遇”。自三峡电站2003年投产以来到2013年底,三峡电站累计上网电量7057亿千瓦时,创造的经济效益超过3500亿元。
“三峡工程解除江汉平原的心腹之患”
72岁的陈祖煜作为一名水利水电、土木工程领域的权威人士,长期奔波于水利建设一线,曾参加三峡工程船闸和大坝相关科研工作,现为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检查组成员。
“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谈及对长江上游水路的改良时,最早提出了建设三峡工程的构想。亲临以孙中山先生命名的中山大学做讲座,陈祖煜十分激动。
“三峡工程的首要成就是解除江汉平原的心腹之患。”陈祖煜认为,三峡工程自建成以来,在防洪、发电、航运、抗旱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效益。每100年时间中,长江平均会出现4次全流域大洪水,三峡工程起到削峰作用。连同三峡上游建成的一系列水电站,目前长江中下游防洪标准已从“十年一遇”提高至“百年一遇”。
三峡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陈祖煜告诉笔者,2010年是长江的丰水年,三峡电站年发电量达到了900亿千瓦时,而这一年,上海市的用电量是1020亿千瓦时。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三峡为上海、广东等华东和华南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此外,三峡建成蓄水后,长江上游通航标准大大提高,三峡枢纽2010年过闸的货物量7880万吨,比2003年增长了5倍。陈祖煜说,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经济带的GDP和水资源占全国40%,这其中三峡工程带来航运改善的作用不可估量。
“反对人士促使三峡建设思考更周密优化”
在谈论三峡工程效益的同时,人们对三峡工程也提出了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质疑。在讲座中,陈祖煜并未回避,并一一回应质疑。
“三峡工程论证阶段是经历过激烈的争论的,当时442位专家参与论证,9人拒绝签字,1992年全国人大表决时,67%的人大代表同意。”但陈祖煜表示,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士对三峡工程也作出重大贡献,促使思考和论证更周密、优化。
陈祖煜说,在论证阶段,反对三峡工程的主要意见集中在:国民经济能否承受,以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培源为代表;会否带来像三门峡枢纽一样的泥沙淤积问题,以著名水电专家黄万里为代表。截至2013年,三峡工程动态投资2628亿元,但光10年间发电创造的经济效益就超过3500亿元,“可以说,三峡工程绝对没赔钱,没有拖垮国民经济”。
陈祖煜表示,鉴于三门峡工程的教训,泥沙淤积是当年三峡工程论证中的头号问题。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多年平均泥沙量为2.18亿吨,仅为建成前多年平均值的48%,这要归功于近年来长江中、上游卓有成效的水土保持工作。此外,地质灾害和诱发地震等方面,都在密切监控中,“到目前为止没有明显问题”。
不过,陈祖煜表示,三峡工程建成后也出现了一些当初未充分预料的问题,比如改变了长江中下游的河湖关系。由于长江中下游泥沙量下降,江水变清冲刷下切河床,过去10年间,长江中下游河道被切下50厘米到1米,对沿岸湖泊带来影响。加上受人类生产活动、用水量增加等影响,鄱阳湖和洞庭湖水位不断下降。对于受改变的河湖关系,陈祖煜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是修闸调控水位。
讲座末尾,陈祖煜说,任何一个大中型水电工程都要对生态、环境和移民问题进行慎重、细致的研究。“我们欢迎任何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有关大坝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并愿意一起努力,把可能的负面效应降至最小。”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01/17/content_73922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