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都市报】徐忠明:最向往的是随心所欲地读

稿件来源:南方都市报2015-01-18第AII08版 作者:高远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5-01-19 阅读量:

徐忠明家中,层层叠叠都是书。

徐忠明

1960年生,上海人,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法律文化等。著有《法学与文学之间》、《思考与批评:解读中国法律文化》、《案例、故事与明清时期的司法文化》等。

作为法律史学者,徐忠明却把更多的阅读时间放在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书籍上,以国外作品居多。用他的话来讲,买20本书,可能只有一本与法律相关,其他都属于各种学科。徐忠明从没有藏书的欲望,对他而言,买书就是一种态度,遇到好玩的就想买回来看,反正就是取悦自己。

正是这样一种稍显任性的购书方式,让徐忠明近百平米的家几乎完全成了他的资料室。嵌入客厅墙体的两面书架,早已没了空隙,徐忠明就把书往书房里放。后来书房也放不下了,就往过道、墙边上堆,现在甚至连卧室的角落都层层叠叠垒着书。

书缝里的生活

“其实最初留了不少空位,但十几年断断续续买了这么多书,所以把墙角堆满也并不算意外。”徐忠明说,现在唯一的麻烦就是搞卫生难,书太多了,太太也有意见。每年3、4月份,书籍受潮,书页膨胀,甚至会出现“书籍滑坡”的现象。

要说徐忠明一家在书缝里生活也一点不为过。房间里到底有多少书,徐忠明自己也不清楚。当初搬家,徐忠明本打算将书籍分门别类排列,但是客观条件不允许——搬新家时,仅书就装了100多个盒子,来到新家后,也没地方摊开编目,所以也就随手上架。徐忠明说,一开始看书,还是会把书放回原位,但随着时间推移就再没这种可能性。“反正新买的书,看到哪里能放得稳就放哪。”

徐忠明把买书作为一个爱好,买回来的书不一定都看,当然也根本看不完,大部分书还是简单翻一翻。徐忠明说,他就是在买书这个过程中,找到这本书好的方面,取悦自己。此外,徐忠明也仍会到图书馆去借书。

大学期间“乱七八糟”的阅读

幼年的徐忠明,读书受家庭的影响比较大。因为家中不少表兄弟都学画画,徐忠明也同他们一起学习,最初阅读的书籍也大多与美术有关。然而由于视力问题,徐忠明在考上海美院的时候并没有成功。后来,徐忠明参加高考却成功考上华东政法学院。

上世纪80年代,法学在国内其实还算一个较为新兴的学科。这使得当时法学处于近乎无书可读的状态,而当时国内法学的书又很“政治”,所以徐忠明对法学的兴趣起初并没有那么浓厚。

在这段缺少方向的大学时期,徐忠明就开始了自称“乱七八糟”的阅读,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主要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类,也可说是“乱读”。此外,徐忠明还喜欢读剧本,大学期间,他把从古希腊到现代几乎校内能寻找到的剧本都读了过来。

徐忠明说自己“比较偏爱西方的东西”,更多地阅读国外的作品。“在学术研究方面,中国人比不上欧洲的。”徐忠明始终顽固地认为,在历史研究方面,中国还是有不小欠缺。他也更愿意把中国人自己的作品、外国人对中国研究的作品、外国人研究本国的作品都拿来读。“把这些二手东西参合起来做比较,就能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虽然是做法律史,但徐忠明说,自己现在的理论思考、背景、选题等,都会受国外研究者的影响,包括阅读他们的社会、司法、文化理论等。比如原南斯拉夫学者,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著作《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在徐忠明看来,这本书是研究司法类型学一定不可逃开的一本基础书。另外,著名中国法律史学家、日本学者滋贺秀三倾注精力研究传统中国的家族法和审判法,对中国古代民事法律和民事诉讼法律见地颇深,比如《中国家族法原理》。他的理论,徐忠明在做研究时曾大量从中汲取经验。

毕业留校后,在学院安排下,徐忠明开始研究中国法制史。这也逼迫他逐渐去读一些古典的东西,比如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等。即便如此,徐忠明还是认为自己读书的范围,纯粹史料的时间花得并不特别多,真正读得多的还是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类的书籍,通过阅读获取分析问题的方式,也始终储存在脑袋中。徐忠明也始终感觉到,自己许多灵感,其实并不来自法学本专业的书籍,而是来自阅读其他的东西激发出来。

打捞民间资料碎片

“我就是希望走一个边缘:倾向于民间,是比较草根主义的。”了解徐忠明研究的人,大都知晓他的课题往往与国内传统主流法律史研究领域不太一致,往往从民间出发。在徐忠明看来,做中国法律文化史研究,不少国内学者较多关注孔孟以来的经典文本,以及书中的核心价值。他却更愿意从民间的角度研究事情的脉络,打捞民间被淹没掉的那些平头百姓他们对法律的想法和态度。

基于此,现阶段徐忠明把大量时间用于读一些民间的谚语、小说、戏曲、笑话、小说戏曲的插图等杂碎资料上。在他看来,这些在民间流传的资料或多或少能够让我们一定程度地去了解这个时代,平民阶层他们对法律有什么诉求?有些什么观点有些什么想法?这也是他翻阅这些资料最想知道的。他最近买的一套《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即晚清时期的启蒙识字课本,每个字都配有相应插图。有些字,现在的人都不知道为何这么写笔画。例如,书中讲到刑法相关的内容,欧洲人一般都是说吊死的,而中国古代都是说绞刑。那绞刑究竟是怎样的?通过图片就一清二楚了。

因为承接了不少课题,徐忠明课外阅读的时间不断被压缩。大学期间一直感兴趣的西方文学方面的书籍,现在基本都不读了。对此,他也颇为无奈。徐忠明说,作为一个读书人,最向往的就是“没有任何课题的负担,可以随心所欲地去读”,是最开心的一件事,这也是他读书生活的一种经历。但最近觉得,这种开心轻松的阅读时间慢慢少了。承担了很多课题,必须为这个课题去阅读,系统地去阅读这方面的东西。不过徐忠明也说,只要自己放松下来,就会继续“乱读”。

原文链接:http://epaper.nandu.com/epaper/C/html/2015-01/18/content_3377227.htm?div=-1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