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历
郭巍青,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兼任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理事,教育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学术特长有公共政策研究、政治制度研究和地方治理研究等。
审计风暴的努力值得肯定
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在网络背景下中国的反腐败历程,就把他的时间跨度定为10年,从2003年2004年开始。我觉得有三个阶段:审计风暴、网民围剿、中纪委打老虎。
从2003年开始审计署推出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当时的审计长叫李金华,他在全国人大会议上面拿出审计报告,这个审计报告审计所有的国家机关,当然特别保密的除外。对于这些国家机关做了严格的审计,而且是把这个审计结果在两会期间公开报道出来,并且对媒体有了公开的报告。审计过程当中有一大批中央部委被点名批评,批评他们挪用资金,有很多钱用得不对的地方,字眼非常的尖锐、毫不含糊,当时媒体看到这个起了一个名字叫“审计风暴”,当时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从2003年开始是这样子,从2004年继续刮审计风暴,2003-2007年好像还有。这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到新千年开始,新公共管理的理论进入中国可能也有关系,就是说政府现在更加重视对自身依法行政的科学管理和约束,其实它代表了当时的这样一种努力,非常值得肯定。
审计署的这种报告一直以来在媒体上都得到高度赞扬和好评,我们看到很多重要的国际媒体也都给予很好的评价。那么贪腐的势头有没有得到很有效的遏制呢?一方面通过这些努力对于政府在财政、审计这个方面的科学性、规划、制度化有很大的好处,应该肯定纪律制度是越来越严格,也堵住了很多的漏洞,但是也非常遗憾地要说,做了这么多的努力之后,很明显这个腐败的漏洞没有堵住。很多普通人都感觉到腐败现象一直就广泛存在于我们的身边,那么越来越多的网民觉得我们对腐败也得吼上两嗓子,看看怎样查处这个贪官,大家很想做一些事情。
网络反腐产生强大的舆论冲击力
谁是网民呢?绝大多数都是一些匿名的人士,当然很多人在网络上也是真名。网民们如果一起对一个问题发表意见,转发、围观,他们能够爆发出巨大的力量。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借助于网络平台,网民们对于腐败现象的围观和监督大概是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我觉得这里面也有两个阶段,或者说中间还可以细分一个阶段。网民开始认识自己的力量我觉得第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2007年的正龙拍虎,在这个案例中网民们首次感觉到自己通过网络平台的相互连接能够形成巨大的一个力量,他们感觉到相互协作、大规模协作的可能性。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基本上这个力量使用还是相当的文明、讲道理,讲证据,一点点证据去找,大家很兴奋,这些碎片化的东西这么一拼能够拼出完整的图像出来,网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非常有成就感,觉得自己有力量,然后政府部门等等方方面面也都基本上还是试图在形成一个良好的关系——确实错了的也就认错,周正龙也给抓起来判刑了,拿的奖金也退回来了。并且显现出了网民的监督性的力量,网民觉得自己的行为有可能监督政府。
第二个事件是郭美美与红十字会的事情,这个案例跟前面的正龙拍虎不一样的地方,在于2011年是微博时代,这个过程的网民力量更加厉害,当然当中比起早期的更单纯的理想主义来看网民的力量变得复杂化,里头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郭美美具体跟谁的关系不一定是真的,但是我们有很多机构包括官办慈善机构没有好好对待和使用公众的善款,而且自身行为当中有很多的漏洞、不合理的用钱情况,这些确实在这次事件中暴露出来了。在这个意义上网民的确推动了反腐败深入,你必须得回答清楚,说清楚是否存在腐败?到2011年底,统计数据表明,红十字会系统当年接受的个人捐款总额大幅下降,红十字会的声望跌到历史谷底。由此可以看到整个网络和网民的力量。
我们看到中国红十字会有很强的官方背景,是庞然大物。从传统的组织结构与严格的等级关系来说,一个无名小人物的个人错误,是决不可能对核心层产生任何影响的。然而我们在微博上看到,仅仅是“炫富女”炫富的形象与慈善机构这两种形象的奇怪拼接,便在人心中唤起对社会不公平以及官办慈善腐败的愤恨,由此产生一个强大的舆论冲击力。它可以在一夜之间形成十万或百万数量级的意见表达帖子,瞬间穿透所有的组织屏障,直抵核心。
丑闻传播、网络围剿、阵地战……
由此而开始有点所谓一发不可收拾这样的一个趋势,我们会看到在上面渐渐的、大量的各种的帖子、舆论、评论等都聚焦在腐败问题上。关于这些方面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平台上梳理出不同的类型,包括丑闻传播、网络围剿、阵地战……
我们先看丑闻传播。第一种类型叫知情人爆料,我们知道一个所谓的丑闻,第一个公权力、第二个是钱、第三是性,通常丑闻都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尤其是涉及到性的方面,你不说别人怎么知道呢?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微博平台上很奇怪的现象——— 知情人自己把料曝出来。这里不讨论动机和细节的东西,我们只说因为知情人在微博平台有意识地在释放消息,于是造成的结果对于贪官的冲击力确实很大。因为知情人爆料,二奶、情人、小蜜她们俨然反腐败的主力军,她们愿意爆料的话一爆一个准。
第二个类型叫社会调查,最典型的案件是上海法官集体嫖娼,这个事情网络的力量牵着政府部门的鼻子在走,如果不是材料找出来了,他在你们的眼里还是好干部,我把材料找出来了我就要问你们之前在干吗呢?我把材料交出来了,你们就只能去处分他。这就是网民主动和纪委被动,这是这个阶段双方的基本形态。
再往下是网络信息挖掘,前面两种类型它的参与者都是有自己的利害关系的,知情人其实是有利害关系在里头的,我们看到社会调查他也是有利益的——这个官司打输了我要复仇——他是局中人。
但是网络信息挖掘涉及的真的是没有关系的一群网民,就把网络上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拼接起来,开头是蛛丝马迹,顺着挖下去可能就会找出一些大的材料下来。我们看到像表哥、房叔,这一类型官员在生活方式上面不检点的、个人收入和消费不相符,这类现象在网络上大量地曝光。有了这些东西之后,纪委和地方政府就不得不行动,这里头我们就看到了很基本的态势,就是网民在前面逐渐地发动,政府在后面被动式地跟进。这是传播方面的情况。
第二种类型有了丑闻之后,那么就在网络上形成一种网络围剿,一旦有一个消息出来,知情人爆出了料,第一步大家就传播这个东西,第二步评论性的内容包括爆炸式点击量、批判性评论、网络流行语、段子、视频、漫画……把人家的一些个人隐私也能弄出来。也确实有不好的地方,一个官员做了一些什么事情,有人都人肉搜索查出来他孩子在哪里读书、他老婆哪里上班……但确实是形成了大家一起来围观、一起来批评这样的围剿型的态势。
在这之后还有另外一种类型是阵地战。网络上有一个特点,尽管揭露、批评非常热闹,但人们很难持续对一件事情进行持久关注,再加上每日每时都有很多新的热点产生,所以大量的人对一件事情关注持续的程度可能也就是一天两天、三天的工夫就过了。为了克服这个缺点,确实有一批人非常努力地把某些话题长期保留在网络上,能够持续地吸引住网民的关注,因为一定要有这个关注才能形成网络监督的力量。
“打老虎”掌握了信息舆论主导权
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反腐败的问题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新阶段就是中纪委在牢牢主导打老虎的进程。首先我们用什么样的权力和机构去打击贪官和腐败呢?靠审计署前面的审查显然不够,现在靠的是中纪委的巡视组,中纪委在用各种各样的权力和办法在推进反腐败。第二个就是用了新的话语权和传播的方式,其中标志性的一个传播领域就是中纪委跟监察部有一个新的网站。每调查一名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就几乎同步地在这个网站上面发消息。这样一来过去不太重视看政府的网站,现在都发现真正权威的信息来源是从中纪委网站来的,仅仅这个环节就改变了很多东西。以前是网民爆料然后政府在跟进,现在变成了政府做了事然后才把消息告诉你,然后我们才知道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了,所以你看东西有一个很大的扭转。
总的来说中纪委在这两年做的工作,查处官员的力度、速度和频率确实都刷新以往的各项纪录。现在已经不说是哪个省被抓老虎,现在大家讨论的是找一找还有哪个省没有老虎被抓起来呢?这个意思就是说现在中纪委的反腐力度、速度确实非常大,而且开始掌握信息舆论的主导权。
除了这些之外我觉得中纪委做得成功的一个地方在于创造出一个话语,就是打老虎这个词汇用得非常成功。本来过去很多网民就批评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现在中纪委回应我就是来打老虎的,于是打老虎成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个词汇,而且在网络上、媒体上、日常语言当中都是流传的词汇。这个是中纪委有意识地运用这个词汇,从而形成对整个舆论的一个拉动——当你讲打老虎的时候,中国人的脑子里当然想起武松打虎,一定会认为打虎者武松也!打虎的就是一个英雄,这里面包含着角色分配,已经肯定了我们打老虎的人就是英雄,老百姓也接受。
并且在信息发布的节奏上也有一些尝试和创新,就是模仿悬念和连续剧的,每周打一个老虎叫做每周一虎,吸引大家追着要看这一周该谁了,有人说周一是一个时间点,周五是一个时间点。反正周一你就看我们处分谁了,我们到周五该抓一个吧。所谓每周一虎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意思就是我们每周可能有副国级、有省部级的,也有厅局级的,整个节奏的掌握使得大家要去跟这个,从传播的角度来说也是成功的。
自上而下的努力结合自下而上的力量
简单的回顾以后,我们应该对网络力量给予更正面的评价,网络平台与公共舆论的形成,它汇聚成信息大潮的流动方向,追逐权力丑闻,它构造了信息的一个秩序,它生成了一种来自体制外部的权力,它把灯罩下面黑的地方照亮了。由于强大的网络反腐力量,就产生了打脸、倒逼的效应,原来习以为常的做法,现在变成了问题,这就是“问题化”。特别是政府官员原来吃吃喝喝很正常啊,现在被人一监督成问题了,把它问题化。这个工作是网民们通过持续不断在网络上进行信息搜集、有人爆料、加以评判、围观等,通过这些工作形成的浪潮所达到的一个基本效果。所以我觉得网络这个力量就在于它把腐败问题的严重性、严峻性推到政府的面前。
未来会是怎么样呢?我们想有几个方面可能值得进一步加以关注:首先大规模的揭露和围剿权力丑闻的势头会缓解,转而围观与评论反腐的措施,因为当中纪委唱了主角,当它以一个强大的力量去查处真正高级别的官员的时候,某种意义上说网民的力量有点相形见绌。既然中央已经在这方面做得充分,围观的势头会有一些消减。某些反腐的措施对不对呢?好不好呢?如何纳入法治轨道?现在渐渐引起了人们的评论。还有就是反腐败的经济与社会后果,反腐之后是否增强了市场公平透明性,以及对于民生改善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我们要做一个评估。现在在反腐防腐上一方面有很强的自上而下的努力,另一方面民众自下而上的力量怎么结合进去?要不要大家一起参与?怎么样大家一起来防微杜渐?这也是未来要关注、讨论的问题。
(本文为嘉宾2014年12月21日演讲稿,有删节)
原文链接:http://epaper.nandu.com/epaper/H/html/2014-12/29/content_3368750.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