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中国社会科学网】学者聚焦“物化”发生逻辑

稿件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14-12-16 作者:冯爱琴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4-12-16 阅读量:

中国社会科学报广东讯 12月6日,“物的哲学分析”学术会议在广州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20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研讨“物”、“物化”、“唯物主义”等哲学范畴的内涵。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森林从卢卡奇批评康德“自在之物”的角度谈到“物化”发生的逻辑。刘森林表示,康德的“自在之物”主要有三个:感性的自在之物、有自在之物性质的实践主体和作为总体的自在之物。卢卡奇通过贬低感性的自在之物的认识论意义,凸显具有自在之物性质的实践主体的历史创造性意义,重点追究作为总体的自在之物。康德认为“自在之物”只有神能把握,而卢卡奇认为“人”可以,一开始是人之“类”,即人的“群体”能把握“自在之物”。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韩立新则从马克思早年的《穆勒评注》对“物的依赖关系”证明出发,阐述马克思所言的“人类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市民社会所特有的“物象化”状态,即由人组成的社会却被人的创造物占据了主导地位,甚至被它们所取代的状态。市民社会的交换活动必然使中介独立化,使货币、资本等物象成为人的主人,而市民社会的人则仅仅是货币和资本的人格化代表而已,物象由此走向胜利。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马天俊通过恩格斯对康德的自在之物的消解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并且认为恩格斯以实验和工业等实践的范式来消解康德认识或直观的范式中的自在之物,这仅仅是一种范式转化,而无法构成对康德自在之物的真正的消解。但同时,从费希特的“本原行动”到谢林、黑格尔的“神性唯心主义”,再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概念,都在一步步地凸显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的地位,从而逐渐取代上帝的创生地位,在这个意义上,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

该会议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青年哲学”论坛和《现代哲学》杂志社共同发起和主办。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gd/gd_rwhn/xslt/201412/t20141213_1441920.shtml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