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介
陈立胜,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担任纽约大学、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台湾“中研院”文哲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访问学人。近年来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宋明理学与宗教现象学。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3日专门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强调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比如,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这些都能给人以重要启示。
不少重要的治国理政思想资源,都来自孟子这位儒家“亚圣”、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如何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在当代语境下应该如何“读懂”孟子?在近日由广东省文明办与南方日报社联合主办的“中国经典·对话中国精神”系列讲座第六期上,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立胜讲授“《孟子》:一种政治哲学的解读”,并与20多名中山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的学子对话交流。南方网全程录播。
历史地位的变化:宋代之后才“孔孟”并称 朱元璋曾下令删节《孟子》
我们可以先看看孟子历史地位的变化。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
我们经常讲“孔孟之道”,其实这是宋代以后的称呼。宋代之前,大多“周孔”连称,周就是周公,而孟子与荀子地位大致相同,人们往往“荀孟”并提。唐代开始有人提升孟子的地位,最有名的就是韩愈与皮日休,韩愈说孟子的地位“功不在禹下”。
孟子地位的真正提升是在宋代。这要归结为两拨人的推动,一是王安石,他视孟子为知音:“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在王安石的力推下,《孟子》和《论语》一起成为科举考试科目。另一拨是理学家,从二程到朱熹,是推孟一派的主力军,《孟子》一书最终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排在“五经”之前,成为六百年士人必读的书目。
但孟子地位的上升并非一帆风顺。王安石赞赏孟子,司马光就非常反感,写了《疑孟论》,一条一条地去批评孟子。对孟子最反感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有一天读到《孟子》,对号入座,越看越窝火,勃然大怒:“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焉?”他让人对《孟子》进行删节,删了八十五章,“自今八十五章之内,课试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孟子的政治思想为何引起这么大的争议,甚至让君主坐立不安?无论是司马光还是朱元璋,他们对孟子的质疑和批判,主要是觉得孟子的一些言论对“君权”有威胁。
政治思想的内核:“仁政”是“养民”和“教民” 是天下人用脚投出来的
用一句话概括孟子的政治思想,就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我把它叫作“仁的政治学”。
什么是“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就是“仁心”。孟子最经典的解释就是每个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看到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的一刹那,我们都有“恻隐之心”,都很自然地想伸手去救,这是中国哲学史上对“人性善”最经典的一个例证。这不是为了讨好小孩的父母,也不是为了在家乡获得一个好的名声,而是天然的“恻隐之心”。在孟子看来,“不忍人之心”构成了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仁政”就是从“不忍人之心”来的。
什么是“仁政”?在孟子那里,“仁政”、“王政”和“王道”,其基本意思是一致的。“仁政”就是仁者扩充其“不忍人之心”、推其“不忍人之心”而造就的政治。孟子说,如果君王行“仁政”,天下想当“公务员”的人都喜欢在你的朝廷上从政,庄稼汉都喜欢在你的土地上种地,商人都喜欢在你管理的区域上做生意。在孟子看来,“仁政”是天下人用脚投票投出来的。
那么,如何实现这种“仁政”?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即光有好心不足以治理政治,要有一定的辅助措施,这个辅助措施就是“法”,而最大的“法”就是“先王之道”。“先王之道”最重要的两个内涵,一个是“养民”,一个是“教民”。
孟子的“养民”思想很明确,就是让百姓衣食无忧。他很喜欢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一类的话,他设想实行“井田制”,确保耕者有其田,“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就是说“仁政”要从土地划界开始。另外,孟子讲尽量不干涉和不干扰人民的日常生产与生活,“省刑罚,薄税敛”,“取于民有制”,确保生产活动“无失其时”、“勿夺其时”。他还特别重视弱势群体,下面一段话即是著名的例证:“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养民”要从社会的最底层和最需要关怀的阶层开始。
“教民”也是孟子的一个重要思想。“教民”一定是建立在“养民”的基础上,“先富后教”、“仓廪实而知礼节”。孟子不会脱离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悬空讲教化问题。他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当你吃得很饱,穿得很暖,住得很好,这时如果没有教化、没有文明,那就和禽兽一样。人应该有人的样子,要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对于普通百姓,孟子强调的“教化”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德性”。这就是孟子讲的“仁政”,其大端就是“养民”和“教民”。
“德位一致”的理想:“仁政”需有仁心的王者实施 “民心”是政治正当性的基础
儒家一直主张“德位一致”。在孟子设想的政治系统中,“仁政”需要有仁心的王者——“圣王”来实施。在位的人是有爱心、有责任心和有能力的人,“仁者宜在高位”,“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然而在当时的现实中,居高位者往往是“不仁”者,庄子不是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吗?人们无法找到一个“让有德者必有其位”的有效途径,那么士人唯一能做到的是让“有位者”尽量变成“有德者”。孟子说,“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正君”是要让君像君的样子,让君具备君的“德性”。这是个大问题,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谁来驯化这些桀骜不驯的居高位者?孟子讲得很清楚,“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只有那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那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使命感的君子,才可以去格除“君心之非”,所以孟子一直是以“君师”自命。
第二,如何去“正君”?孟子有两个说法,从积极一面来说,“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君子要尽力将国君引向一条仁义之道;从消极一面来说,君子应该去责难君,去限制君的权力的无限膨胀。孟子讲君臣关系有一句经典名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样的话和后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说法完全不一样,朱元璋读起来当然不高兴。在孟子看来,君臣关系是一个互动和双向的关系,如果君行仁义之道,臣就去侍奉他和尊重他,如果君不行仁义之道,那就应该去监督他和批评他。
第三,如果遇到不听“正”的昏君怎么办?孟子给出了一个让朱元璋胆战心惊的说法,就是“易位”、“革命”与“征伐”。孟子跟齐宣王讨论公卿问题时直奔主题说,国君有重大错误,同宗族的公卿就有责任监督、批评和劝阻,反复劝阻还不行的话,就要另立国君。齐宣王听后脸色都变了。孟子还高度赞扬了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改朝换代的现象,说武王并不是杀了一个国君,而是讨伐了一个贼而已(“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如果君不听“正”,孟子给出了这样一个非常激进的回答。
第四,尽管孟子很鲜明表明他对暴力和武力政治治理方式的深恶痛绝,反复强调“以德行仁”和“以德服人”才是“王道”,但对于一切虐政和暴政,孟子并非只是抗议了事,他赞成有条件地伐取与干涉,这个条件以“民心”为标准,“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总之,孟子的政治学的终极正当性是“民心”。孟子有一句世人皆知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有句话,“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民心”是政治正当性的终极基础,孟子讲得再清楚不过了。
对话互动
儒家非封闭的传统 真正价值是永恒的
问:对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您是如何认识的?
答:“依法治国”跟“以德治国”并行不悖,“德”有德适用的范围,“法”有法适用的范围。“依法治国”是说权力运作必须要有一个系统的和有效的制度去实施和监督,使权力运作处在一个高效的、阳光的和健康的状态中。“以德治国”是我们对实施这套“法”的人是有道德期许的,孟子讲得很清楚,光有法是不行的,光有善也是不行的。“依法治国”非常好,但是谁去制定那个法,谁去监督那个法,谁去执行那个法呢?当然需要“德”,需要有德性、有智慧的人。“法”有它的局限性,不可能规定所有的社会生活,而且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总是有“法”滞后的现象,这个时候“德”可以有所补充和弥补。这两者,我想是相得益彰的。
问:有学者说,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是适用于当时小农经济的一个上层建筑,现在的适用范围比之前会大大缩小,在家庭内部或一个小团体范围内。您怎么看这样的变化?
答:这个问题非常好。现在批评儒家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就是说儒家的伦理只是一个熟人社会的伦理,儒家讲“五伦”,那“五伦”都是熟人社会。我谈谈我的看法,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儒家的这套价值观是不是只是一个熟人社会推崇的价值观?孔子从来不会说他讲的只对山东老乡有用,对广东人就无效了;孟子也不会讲“仁义礼智信”只对齐国、魏国或滕国有效,他是对天下人讲的。儒家讲“心同理同”,像“孺子入井”的例子,孟子是讲他认识的小孩,还是陌生人的小孩?他根本就不管,他说只要是人,就应该有这个“恻隐之心”。儒家讲的“仁”、“仁者爱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或者“人皆有恻隐之心”,绝对不是只是针对熟人才有的情感,否则是对儒学严重的误解和偏执的解读。
第二,是不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就可以包打天下,不需要调适发展?当然也不是。儒家不排斥跟世界各大文明智慧对话与学习。儒家不是一个封闭的传统,儒家思想本身是在变化的,儒家对人性的理解是不断充实和发展的过程,但不能因此把儒家一些核心价值观看作是局限在某一种特殊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里。比如说儒家思想只在小农社会、传统农耕文明里才有价值,到了市场经济社会是翻脸不认人,只认法,情都没用了,儒家的价值观都没用了,我觉得不是这样的。真正的价值是永恒的,不能说只有农耕文明的父母才爱自己的子女,到了商业社会父母和子女之间是商业关系,只不过是说对爱的表达在不同的生产方式和不同的文明里有不同的形式,但是背后的内涵是一致的。
问:西方讲人“有原罪”、“人性恶”,而中国传统特别是孟子是讲“性善论”。您怎样看待这种差异?
答:“人性善”是孟子奠定的一个最基本的传统。我认为“性善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精华,不管你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地位,不管你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境况,它使得每一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孟子当然知道人有很多局限性,跟动物的差别只是那么“一点点”地方,但他仍要讲“性善”自有他的宗旨。孟子讲“性善论”,使得天下一切自暴自弃之辈无可逃离天地之间,意思就是你再没有任何借口说我这个人生下来就不好,所以没法做好人;我这个人能力不行,所以只能混日子。没有这样的借口的,因为你的本性就是善的,所以你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是中国“人性论”一个最精华的部分,它肯定每一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可能性。所以孟子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再惨的境况,你也可以超脱那个环境,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背后就是“人性善”最基本的信念。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4-12/02/content_73755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