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讯 大学生选择研究方向要看自己的兴趣,不要去“选择”。12日,中山大学90年校庆日当天,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做客中大逸仙名家论坛,与师生们分享了他的科研故事。
基础研究非常重要
“大师之所以为大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高深的物理知识讲明白”,这是一位非物理专业的学生听完丁肇中教授的演讲后的评价。
讲座一开始,丁肇中教授就用身边的事例把大家带入他的科研领域,“物理学是以研究的细微程度时代划分标准的。100年前最尖端的物理科学是光学、力学、热学,现在用的无线电、光学工程因此进入人们生活;上世纪30年代最尖端的科学是量子力学、固体力学,手机,通信网络便是他们的实际应用结果;40年代最尖端的是原子核物理,现在则应用在核聚变和同位素方面。”
而丁肇中研究的则是原子核内部的结构。2000年前,人类认为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最基本结构,1800年左右科学发现了元素周期表,上世纪50年代人类发现了原子核,并发现原子核由更细微的物质组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科学家都认为组成原子核的只有3种夸克,他们无法理解丁肇中致力于发现新的夸克的想法,而事实证明丁肇中对了,他也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的科研之路可谓不走寻常路,就如他所说的,科学经常出现多数服从少数的情况,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点推翻,才能推动科学发展。“我们现在享受着基础物理研究带来的福利,但我们常常忘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很多专家关注的是技术转化和实际应用,从历史回头看,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丁肇中特别强调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从发现一个现象到应用有三四十年的时间,我不知道自己研究的东西有什么用,最主要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差别。”
科研要追随个人兴趣
丁肇中是这样说的,现实中也是这样做的。近20年他一直专注于国际空间站阿尔法磁谱仪探索暗物质及宇宙起源的研究,“我们现在了解的宇宙都是通过可见光获得的信息,而阿尔法磁谱仪则是尝试从太空中的宇宙射线获取信息,研究是否存在暗物质。”目前,该项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就。而在很多人看来,这也曾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讲座现场,有一位学生问丁肇中“怎样选择研究方向?”丁肇中回答:“选择完全要靠自己,要看自己的兴趣。要是有犹豫,千万不要去选择。”他鼓励大学生要敢于创新,自然科学发展是有竞争性的,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没有人会知道谁是第二个发现相对论的。
原文链接: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4-11/13/content_579810.htm?div=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