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就是从省城下到基层的大医生何博士,很厉害的!”11月5日下午5时许,一名年轻医生快步经过龙门县人民医院住院部3楼时,患者小声向家属“八卦”他的故事。
患者口中的何博士叫何伟玲,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生,毕业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外科,师从全国著名胃肠外科专家何裕隆教授。读博士期间曾留学美国,博士毕业留院工作的三年后,他选择参加了“广东省卫生人才智力扶持山区计划”,到惠州市龙门县人民医院挂职任副院长。在基层,他以严格的要求和规范的程序查房、做手术,他为当地医生讲解新技术、培养骨干力量,他还编写管理规范。希望一年后挂职结束时,可以给医院留下更多的东西。
龙门医院的同事说,“何博士不仅带来理论上的指导,还有很多是书本外来源于临床经验的‘土方子’”。如今,仅仅两个多月时间过去,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知道了这位要求严格的“何博士”。
第一次查房花了3小时
11月5日傍晚,何伟玲像往常一样查房,切换着普通话和客家话问起了患者叶女士的情况。来自龙门农村的叶女士,上腹部反复疼痛已经2年多。上个月,何伟玲诊断她为“胆囊结石并胆囊炎”,将实施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这是龙门县人民医院第一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外科团队既紧张又期待。
问完患者情况,何伟玲就把病房作为讲堂,结合临床病例给外科团队上起了课。“龙门是结石的高发区,我们要开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腹腔镜手术目前已是胆囊切除的标准术式。”何伟玲讲理论的同时,还穿插着有趣的小知识,比如问起“知不知道这个手术的第一例是什么时候做的?国外是1987年开始做的,中国是1992年一名云南的医生最开始做的。”
查房结束后,何伟玲再次叮嘱团队,“现在诊断明确,手术指征也明确,但是手术条件一定要把关,病人心肺肝肾等情况一定要评估。”
何伟玲是外科医生,在龙门县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的同时,也负责管理该院外科团队。几乎每次查房,他都要让医生说明病史,并询问医生诊断考虑是什么病?存在什么问题?还要完善什么检查?下一步准备怎么去做等等。引导他们思考,带领医护人员一起学习。
而他到该院第一次查房的经历,更是让医生们震撼,因为这一次何伟玲竟然花了3个小时。医生们介绍,何博士对每位患者的病例都看得很仔细,并且详细询问,然后花很多时间和医生探讨,其间会旁征博引,讲到很多病理知识和案例,对患者病情做详细的剖析。“我们多半十几分钟就查完房,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外科医生,震撼!”
何伟玲则认为这很正常,有时一个病例都可以讲一小时,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并讲解相关病例的诊治进展和规范。
推动医院建内镜检查中心
8月25日,何伟玲到龙门之后,很快掌握了当地的医疗状况,外科医生的团队尤其需要加强各方面的水平。因此,交班或查房时,何伟玲总会抓住机会和医生们探讨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法。
龙门县人民医院受制于当地经济水平,医院硬件水平有限。“这些楼都有几十年历史,有上世纪50年代建的,也有80年代的”,工作人员带着记者在古朴的楼道和建筑之间穿梭着,指着斑驳的墙壁介绍医院历史。从广州市三甲医院过来的何伟玲,更是明显感受到硬件建设的迫切性。
以他负责的外科为例,龙门县人民医院只有内科医生做胃镜检查,外科医生还不会做,而肠镜则尚未开展。“内镜(包括胃镜、肠镜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比如消化道病变,通过内镜进去可以作诊断发现病变并可作相应的治疗,如止血、息肉或肿物切除、内镜下扩张和支架置入等。现在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有了内镜要发现病变和治疗就方便多了。”
因此,他提议建设内镜检查中心开展肠镜检查并适时开展内镜下的治疗。何伟玲忧虑地说,百姓的健康需求越来越高,如果县人民医院不能做这种检查,就难以发现和处理肠道疾病。那么,很多患者资源就流失了。
目前,医院专门在三楼划出了一块约140平方米的空地,作为胃肠镜检查中心。另外,目前微创手术是医学界发展的一大趋势,何博士也带领外科团队开展了普外科的腹腔镜手术,并提议医院购买超声刀等医疗设备,为进一步发展腹腔镜技术打好基础,医院已同意这项计划。
“医疗不是艺术创作,一定要遵守规范要求”
除了在硬件建设方面提出建议,何伟玲还希望培养更多的后备力量。“我不希望只是我来这里帮他们做手术,还要让他们能够独立做和提高水平,变‘输血’为‘造血’”。他这样解释。
为此,他先从理论知识下手,给医生们做专业的技术讲座。再到实践中带着医生做手术,让他们较快地掌握相关技术。通过“传、帮、带”来培养骨干医生,对于医院的长远发展有好处。“现在外科团队有10个医生,其中一两个骨干要由我来带,高标准、严要求,培养规范合格的外科医生。”
一段时间下来,何伟玲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医院虽有大的规章制度,具体到科室还缺乏较为细致的管理规范。这让他感到一丝不安,因为只有严格的管理规范,才能更好地避免医疗安全事故,这对患者和医生都大为有益。如果只靠医生个人的习惯,难免出现差错。
针对这种情况,何伟玲正在牵头制订科室的管理规范,包括纪律要求、医疗核心制度(如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会诊制度、手术分级管理规范)、单病种诊治规范、病案文书规范,以及和其他科室的配合规范等。他对外科团队讲,不管是谁来管这个科室,不希望是人来管人,而是由制度来管人,通过这些制度让大家知道医疗的核心原则是什么,每天从事实践活动的时候要遵循哪些原则。
“我想这对医疗尤其重要,不管患者找哪个医生看病,都应该按照规范来操作。这不像从事艺术创作,没有那么大的自由度,虽然疾病诊治过程要个体化,但其中共性的规范要求一样要遵守。”何伟玲认为,这其实就存在理念和观念的改变,假如观念没有到位,很难做到这样的规范要求。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比如早交班时、查房时,他都会向大家灌输这种理念,引导他们按规范去做。
博士下基层不是大材小用
短短两个多月下来,何伟玲的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也获得了同事们的认可。
医院外一科的医生卢文荣说,何博士对他的影响不仅是理论上的,更多还是书本外来源于临床经验的“土方子”。上个月,医院收治了一名患者,诊断是外伤性血气胸。当时做了胸腔闭式引流,但是血没有出来,医生们在看片后一时也得不出结论。这时,何伟玲提醒让病人换一个体位。结果,病人调整体位后,胸腔内的血就出来了。卢文荣说,这件事虽然很小,但是对他触动很深,”何博士带给我们的是临床长期积累下来知识,这些书本上都没有,也最珍贵。”
在常人眼里,医学博士应该在大医院做医生、搞科研。大博士到小医院来挂职,是不是大材小用了?
何伟玲否认了这种观念。他说,不管是哪个地区的百姓,都应该得到高水平的诊治。“我是接受过比较正规的医学教育的培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技术,到基层来希望能带起一个团队也应该能帮到更多人。”他还认为,博士也不是完美的,博士学位是指在专业知识方面取得的学位,但到了县人民医院,可以得到基层医疗实践和管理方面的锻炼。
他也希望作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龙门县人民医院的桥梁,如果其他科或者管理方面有需要,可以引荐更多人员来。下个月,他计划请更多的中大一附院的专家过来开展义诊活动,做教学查房,给医生做培训。
原先,何伟玲来挂职之前还担心,和同事们能不能相处融洽?大家会不会接受他?事实证明,这些担心都没有必要。他希望,在一年挂职期结束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医院会有一个较好的管理规范,医护人员的知识和诊治理念会有更新,有一批骨干医生一起把医院做大做强,给基层百姓带来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4-11/11/content_73681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