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深圳商报】本报记者探秘内伶仃自然保护区现状 居民迁出后 生态恢复中

稿件来源:深圳商报2014-10-28第B02版 作者:文灿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4-10-28 阅读量:

去年底,深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处联合中山大学启动了深圳市珍稀濒危及重点野生植物考察项目,广东内伶仃岛则为其中一个调查点,现状如何?中山大学副教授张鹏告诉本报记者,据调查发现,近几年来,将居民迁出以后,内伶仃岛上的生态环境稳定恢复,已逐步具备了典型的岛屿森林生态系统的特征。目前岛上原有的动植物生长稳定,并新增鸟类、植物和蝙蝠等三物种。

岛上新增多种动植物

从空中看,内伶仃岛的形状既像龟,也像鱼,它扼踞珠江口伶仃洋咽喉,如同珠江口一颗绿色的明珠。岛上可以通车和步行的只有一条全长11公里的环岛路,这条路异常简单,大部分都只有车轮轧到的地方才铺了水泥,中间则还是土路。尽管内伶仃岛禁止游人出入,却依然有数十人在岛上常年生活,包括福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的12人,深圳警备区内伶仃岛守备分队的8人及森林派出所的民警。

根据2008~2012年的调查结果,四年间共记录62种鸟类,其中35种留鸟。由于内伶仃岛处于候鸟迁徙路线上,每年鸟类的组成会有所变动,全球气候变暖对候鸟的影响是重要的研究视角,而对内伶仃岛上候鸟的影响仍在研究之中。“夜鹭、苍鹭、牛背鹭、中白鹭等14种鸟类,都是这次新发现的鸟类。”张鹏说。

根据中山大学植物研究团队的调查,岛上新增了华山姜、紫麻、复羽叶栾树等50余种植物,以及发现大量菊头蝠、果树蹄蝠、扁颅蝠、大蹄蝠和东亚蝠翼等蝙蝠,其中菲菊头蝠和果树蹄蝠,估测种群数量1000只以上。种种迹象表明,内伶仃岛植被地貌保护良好,岛上遗留的军工防空洞是生存在此的蝙蝠有利的栖所。张鹏说:“假设以物种丰富度和地域面积的比值为标准,无疑内伶仃岛是深圳市蝙蝠多样性最高的地方。”

生态环境逐渐恢复中

沿着环岛路生长的植物,一路上见到的有玉叶金花、破布叶、海芋、魔芋、九里香、首冠藤、鸡矢、酸藤果、拔契、蛇葡萄、海金沙等南方常见植物,因为人为破坏少,植物的密度特别高。这还只是在保护区的试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的植物更是密密麻麻,那里就是蟒蛇和猴子的天下了。岛上的古树也特别多,尤其是百年以上的大榕树更是不少。

由于鸟类和蝙蝠是移动距离较大的动物。张鹏说:“这些动物种类的增加,表明内伶仃岛生态环境正在恢复。目前,内伶仃岛的植被演替现象也比较明显。自从建立保护区,并将居民迁出以后,岛内植被明显恢复,覆盖率增加,但是低矮灌木较多,处于典型的植被演替恢复阶段。”

“近几年来,内伶仃岛上的生态环境稳定恢复,已逐步具备了典型的岛屿森林生态系统的特征,这在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中是少见的,非常具有代表性。”张鹏说。

猕猴数量呈回复态势

此前,内伶仃岛有关猕猴的研究已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涵盖种群及其动态变化、食性食源、叫声等方面。保护区建立前,岛上猕猴数量一度锐减。自深圳建立保护区以来,岛上猕猴数量一直呈回复态势,现在估测数量已在1000只以上,而先前研究估计岛上最大容纳量在1600只左右。

据调查,内伶仃岛区域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22种,其中猕猴的数量较多,不少于1000只;该岛是珠江口现存猕猴的4个岛(内伶仃岛、上川岛、担杆岛和二洲岛)中面积较小、植被保存最好的岛屿,是猕猴栖息繁殖的理想场所。岛上猕猴食源植物约200种,以叶食性、果食性最为丰富;猕猴的活动区域以阔叶林、灌木林等植被类型为主;食源植物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与栖息地植被组成特征相适应;其总食量约相当于适食性优质植物资源总蕴藏量的10%~20%。

目前,中山大学研究团队正在岛上开展猕猴食性、种群变化、行为模式及栖息地等方面长期研究。此外,内伶仃岛另一种二级保护动物中华穿山甲主要在岛上各丘陵的山腰与山顶分布,穿山甲洞较常见,显示其种群状态良好,主要得益于内伶仃岛与大陆隔绝的封闭环境和保护区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的防偷猎工作。

原文链接:http://szsb.sznews.com/html/2014-10/28/content_3043300.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