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中国经典·对话中国精神”第五讲,中大教授张海鸥主讲唐诗宋词 “家国情怀”是一种深情大爱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4-10-06第A05版 作者:辛均庆 陈枫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4-10-08 阅读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与师生交流时说,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这番话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弘扬传统文化的深思和热议。

古典诗词蕴含着丰富的处世之道、人生哲理。在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社会,我们有必要放慢脚步,翻翻古诗词,吟诵几句,咀嚼古人留下的思想与智慧,感受“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精神愉悦。

近日,由广东省文明办与南方日报社联合主办的“中国经典·对话中国精神”系列讲座第五期讲座上,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海鸥以李杜诗、苏辛词为例,讲授“唐诗宋词中的人生智慧和家国情怀”,并与20多名中山大学的学子对话交流。南方网全程录播。

对话互动

古诗词应多背 用一生去揣摩

问:小时候父母、老师会让我们背各种古诗词,一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东西不是很懂,如何科学地进行诗词启蒙?怎么让这些经典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让孩子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

答:习近平总书记说,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怎么把经典融入自己血液,我认为应该背。把这些经典刻在你的记忆深处,那就是你的血液,它会跟你的人生发生化学反应。当然有的人不喜欢背,觉得背太辛苦了,但我觉得不背是不行的,应多读多背。文化有很多的可解释性,比如后代人解释《易经》,每个人的解释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一时半会不懂也没关系,背了以后,用一生去揣摩。而真正懂了以后,在不同的处境中又有不同的感受。文化就是这样丰富。

问:大家往往觉得背诗词很难,但是苏轼的《水调歌头》被改编成流行歌曲,普及率就比较高。古典诗词可否通过更多元的形式,更好地普及给青少年或者大众人群?

答:可以用各种方式,不光是背诵、唱歌、讲故事,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写。写新诗,模仿着写,没什么讲究,只是写得美丽就行了。格律诗词还得讲究平仄。每一个学习写格律诗词的人都必须读大量的格律诗词,读的角度、细腻程度跟普通泛泛一读太不一样了。写一写是促进阅读的特别好的方式。

问:古人读诗词歌赋,是要吟诵的,摇头晃脑的。正确的吟诵应该是怎样的?

答:吟诵就是发出声音,把文字念出来。中国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方言,广州有一位很有名的吟诵老师,他说吟诵其实没那么复杂,就是用你自己最熟悉的方言,用你自己最真挚的感情,把诗词读出来就可以了。吟诵对加深诗词的理解很有帮助,也是一种很好的传播方式。

古典价值

人类需要鉴往知来 才能活得更优雅幸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交流的展开,现代生活与古代大不相同了。那么,古典诗词对现代人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著名的古典诗词研究学者叶嘉莹先生说她一生都在回答这个问题,后来索性简单说:会使心灵和生活更美好。

台湾文化学者龙应台在一次演讲中说,文学就像白杨树的湖中倒影,“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哲学就像迷宫中的星空,可以使迷茫的人找到出去的方向;历史就像“沙漠玫瑰”,可以使人鉴往知来。她认为人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学、哲学、历史素养,否则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商人,都不是精神健全的人。

我长期在大学里研究和讲授古典诗词,我认为人类生活并不只是求新,还需要“守旧”;不只是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还需要精神的持守。人类许多的文化和智慧都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不会被时间切割,不会被空间阻隔。中华古典诗词文化即属此类。人类需要鉴往知来,才能更好地继往开来,才能活得更优雅更幸福。中华古典诗词文化就有助于此,她蕴含着多么丰富的自由精神、审美情趣、生活体验、经典表达。一个人如果只会玩手机、电脑,而对经典的文史哲很陌生,对优美经典的古典诗词所知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可能是可悲的。

家国情怀

“孤舟一系故园心” 忧国忧民忧天下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杜甫的家国情怀是很突出的,他经历安史之乱,国破家亡,漂泊西南,59岁时死在一条由潭州到岳阳的船上。“忧国忧民忧天下”,加上“叹病叹老叹孤独”,使诗歌蒙上一层浓重的悲剧色彩,形成了典型的杜诗风格——沉郁悲慨。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秋杜甫在夔州所作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主题就是“故国之思”。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天和大江是杜甫诗中最常见的意象。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那条“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时间纽带,牵系着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淘洗着无数王朝的更替,冲洗着无数生命的流程。读杜诗,要首先读懂他的秋天和大江。又如这一首:

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杜甫因上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冬天曾告假回东都洛阳。乾元二年三月,杜甫自洛阳经潼关回华州,道出奉先,访问了居住在乡间的少年时代的友人卫八处土。一夕相会,又匆匆告别,乃作此诗。这首诗以白描写实的手法,记述了这次难得的重逢,表现了乱离年代人们共有的“沧海桑田”、“别易会难”的感慨,通过具体细腻的叙述,抒发真挚深厚的感情。

在辛弃疾词中,也特别容易读出家国情怀。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国家内忧外患。他自负文才武略,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他二十多岁就成为“金戈铁马”的英雄,率五十骑闯入五万之众的金营径取叛徒张国安。但从23岁率众南投到68岁逝世,南宋王朝基本上剥夺了他实现英雄理想的机会。不能够在战场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就在文学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写出了很多的慷慨悲歌。

辛弃疾写了600多首词,总的主题就是抗金复国,忧心国家的分裂。比如,“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消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消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又如下面这一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此词结构奇特,不以上、下片分界。全词十句,前九句为一段,用“醉”和“梦”引起,追忆、想象驰骋疆场的英雄事业,抒发杀敌报国的心愿,一气呵成。第十句陡然跌回现实:“了却君王天下事”的理想并未实现,“可怜白发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用强烈的对比凸显壮志难酬的悲愤。全词四组对偶句,但毫不呆板、声情并茂、气势磅礴。

旷达智慧

“莫听穿林打叶声” 微笑面对人生和苦难

面对苦难,中国诗人善于用旷达的胸怀、潇洒的人生智慧,去面对,去超越。这种精神对于现代人特别有意义。苏轼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三次被贬谪,面对苦难,都能够微笑地面对人生。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文学艺术全才,留下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余篇文章。林语堂《苏东坡传 序》(宋碧云译本)说:“世上有一个苏东坡,却不可能有第二个……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读苏轼和读辛弃疾的感觉有很大不同。苏轼喜欢超越悲哀,辛弃疾喜欢慷慨悲歌;苏轼喜欢旷达乐观地品茶,辛弃疾喜欢激情澎湃地饮酒;苏轼习惯智者式的调侃,辛弃疾往往陶醉于英雄式的悲歌。

苏轼39岁到了密州,在密州他写了《江城子》、《水调歌头》,下面来看另一首词《望江南·超然台作》。他当时被贬,有一种失落感,于是开导自己要乐观地面对生活。“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告诉人们要热爱生活,热爱现在,不要动不动抑郁等等。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后来,苏轼从密州调到湖州,又贬谪到了黄州。到了黄州心情非常不好,写了这首词: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写得真好,写出了一种高贵的孤独感,他不肯放弃生命的理想,要坚持自己的人格和理想,坚定地生活。他后来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比如下面这首词:

鹧鸪天·时谪黄州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结尾二句为本篇秀句,用拟人手法写雨,“殷勤”、“又得”二词特有一种亲切的况味,流露出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写出了人与自然之和谐亲切,深蕴着热爱生活、善待生命之意。这实际是苏轼一贯的人生态度——总是怀着感恩之心快乐地面对生活。这是一种很健康的生命态度,我长期阅读苏轼的作品,苏轼的精神、智慧、生活态度潜移默化影响着我,受惠很多。

追求理想

纵然“行路难”“多歧路” 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

理想是人生的灯塔,指引人穿过急流险滩,奋勇前行,如屈原所说,“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唐诗宋词中,也洋溢着这种追求理想、热烈真挚的情怀。

李白骨子里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他内心深处更愿意追求道家的乐生哲学,但也要追求为国家建功立业、为百姓做点贡献,所以我们说李白是“外儒而内道”。他的诗里包含了一种儒家的生命价值观,比如说重理想而轻得失;又有点道家的哲学味道,比如说重快乐而轻金钱。比如他的名篇: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在这首诗里,他演绎庄子的乐生哲学,表示对富贵的藐视。而在豪饮行乐中,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情。再看下面这首: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三首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初离朝廷之时。李白此时心情复杂,失意、愤懑、迷惘困惑、愤世疾俗、自负、自信等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感慨万千。在诗里,他以行路艰难比喻世路的艰难,抒发了不平之感和继续追求理想的愿望。

这首诗的内在结构转折跌宕而又严谨细密:有好酒好菜却不想吃,因为心茫然。为何茫然?因为行路难。既然行路难,那就休闲一下吧。虽然休闲,却不放弃理想。虽然理想不能放弃,但路途的确艰难。虽然路途艰难,但自信必能实现理想。转转折折,回肠荡气,加强了穿透力和震撼力。对行路之难如此体验和表达,能引起古今中外困境中人之共鸣。如果你是坚持理想的,你是锲而不舍追求的,那么李白这首诗都会给你一种正能量和激励,震撼你的心灵。

纯真情趣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体会纯真美好的爱情

唐诗宋词中,有很多写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古典意味很浓,可能让我们觉得恍如隔世,但是其中纯真、美好的感情又是永恒的。比如李白的这首诗:

长干行二首(其一)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石?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这是一篇以商人妇思夫为题材、富有民歌风味的作品。李白模拟少妇的口吻,以第一人称独白的方式叙述了自己与丈夫幼小相处、结婚、远别等几个生活阶段,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情调爽朗明快,真挚动人。有些诗句后来演化成为成语,如“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等。

这首诗表面上看写的是个别人的生活故事,实际上写的是人类纯真的爱情和离别相思的哀愁,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从而能够永远地引起人类情感的共鸣。古人评论这篇说:“儿女子情事,直从胸臆间流出,萦迂回折,一往情深。”

下面再介绍比李白略早一点的诗人崔颢的一首风格和内容类似的作品:

长干曲四首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一位横塘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觉得像是同乡,于是停船询问。组诗以对话的形式,描写采莲女子与青年男子攀谈、结识、终于并船而归的初恋故事。风格素朴真率,情感亲切诚恳,用白描加隐喻的手法表现一场同乡邂逅式的恋爱。读一读这样纯净的诗歌,或许有净化情感的作用。

■ 嘉宾简介

张海鸥,中山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诗教学会常务副会长及秘书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韵文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词学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古代文学学会秘书长、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广州市语言文学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方向、中国诗词学。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4-10/06/content_7356173.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