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感谢祖国给予机会 难忘人生关键一搏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4-10-01第A02版 作者:谢苗枫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4-10-08 阅读量:

编者按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迎来了她65岁的生日!

与共和国同龄的,还有1949年出生的人们。他们伴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他们的个体家园命运和国家命运紧紧相连,他们的经历,正是共和国鲜活的历史篇章。

今天起,我们走近这些与共和国同龄的普通人,听他们讲述往事,感受他们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故事。

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年出生的人被称为“共和国同龄人”,迅之(化名)就是其中一名。每逢国庆节,他总是十分感慨,家里也特别热闹,“觉得和祖国一起长大,很特别,也很自豪”。

今年更特别。

9月份刚过完生日的迅之准备国庆假期就在广州番禺的家里,着手“收官”自己的回忆录,纪念与祖国共同成长的岁月。

在几十万字充满温情的回忆中,这位国家退休干部对30多年前祖国赋予的“高考”机会特别有触动,难忘这人生关键一搏。

一个时代拐点式的冬天

1966年,还在佛山读高二的迅之,已经被批准参加当年高考。“当时我成绩优秀,考大学也很有信心。”他回忆说,谁料到1966年的5月,全国停课闹革命,就这样阴差阳错与高考失之交臂。1969年,他下乡到广州某县农村插队。1973年,全国工农兵大学招生的第一年,他参加了考试,被录取到中山大学。

“这时命运又和我开起了玩笑,因为张铁生交白卷成了‘英雄’,全部考生分数不能算数,需要推荐。”迅之告诉记者,当时他刚离开农村到县城工作,无从找人推荐,结果又被迫放弃。因此,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根本没有考虑就决定报考,“为了圆梦”。

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从北京传出后,已经在广州某公社党委工作的29岁青年迅之,也为自己在高考考场上争取到一个位置。

据了解,在广东1977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有52万余名,其中理科生36万余名,占68.9%,文科生16万余名,占31.1%,另外还有单独报考中专考生38万余名。

“很多人都说,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我也十分认同。”迅之说,因为祖国打开了这个大门,整整一代人从这扇门内觑见了改变自己命运的一线曙光。

一个知识与学养开始风靡的年代

迅之在填报志愿时只填了中山大学哲学系,并在是否服从专业分配上填了“不服从”。“我当时一门心思只想读哲学,哲学是探讨世界最根本的学问,是方法论,正符合我的需求。”

由于从报名到考试只有不到两个月时间,而迅之当时还是在职人员,因此复习时间极少,复习资料更是“珍贵”得要命。“大家千方百计去找之前的中学教科书,我托人找来找去都找不全”,他说,“没有办法最后专门请了3天假复习,把仅有的几本教科书翻了几遍”,这可能是他人生最关键的一搏。

“那一天,我确实有点激动,但很快就平静,考得还算顺利。”迅之依然记得,那年广东省的作文题是“大治之年气象新”。由于自己当过知青,看过许多当年农村的经济萧条和混乱,后来做公社干部,又对1975年后的经济复苏亲临其境。“所以,这篇文章,我以一名记者的身份,从城里骑着单车向农村去,一路上目睹从城镇到农村的变化,体现出一派新气象。”

如愿被中山大学哲学系录取的迅之回忆说,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对知识如饥似渴,常常废寝忘食,博览群书。“大学的图书馆是行情最走俏的地方,座无虚席,同学们经常为了争位置闹得脸红脖子热。”

一群担当改革顶梁柱的人

“在一代人最迷惘的时候,在中国发展背负着沉重压力的关头,邓小平作出非常关键的选择,改变了一代人的生命历程,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位。”迅之说,在大学里学到的方法论和价值观,对他日后工作起到一个主导作用,一辈子受用。“几十年之后我们一些高中同学再聚首,对照大家走过的路,感慨上过大学的和没上大学的人之间的距离确实很大。”

“老三届作为高考中的幸运儿,也是一代人中少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被历史选择为中国改革发展的顶梁柱。”迅之说,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主力军,尤其是前20年,在几乎各个领域都起担纲作用。

“我很感谢祖国赋予的这个机会”,在2014年秋高气爽的广州番禺家中,已有孙辈的迅之笔耕不辍,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回忆录,向与自己同龄的共和国献上最深情的祝福。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4-10/01/content_7355777.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