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阿尔法磁谱仪(AMS)目的之一在于探索神秘的暗物质,项目领衔人、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于9月18日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显示暗物质可能存在。中山大学是该项目的重要参与者,中山大学技术负责人何振辉教授昨日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这次的研究成果表明,某种正电子有可能来源于暗物质,这意味着人类在探索暗物质的道路上又迈进一步。
据介绍,暗物质自身不发射电磁辐射,人类无法通过现有的任何观测工具来直接观测到它们,但却已通过引力产生的效应得知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质的存在。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宇宙的密度可能由约70%的暗能,5%的发光和25%的暗物质组成。阿尔法磁谱仪(AMS)就是要寻找到暗物质到底“长什么样”。
据悉,人类对暗物质的了解仅处在知晓其存在的程度。何振辉这样形象地介绍,“好比隔壁有个人,你知道那里有人,但他长什么样,是男是女,身材怎样,我们全不知道。而这次的研究结果,就好比我们听到了隔壁人的声音,知道他有一副好嗓子,了解更进一步。”
何振辉介绍,在太空运作40多个月后,AMS已搜集了540亿宇宙射线事例。至今已分析了410亿事例。此次,AMS发表的成果正电子分率(正电子占电子与正电子总和的比例)相比上次(2013年4月发表的结果)所测得的结果在精度上有所提升,在不同能标下正电子的通量(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粒子数)与电子的通量很不一样,这暗示存在着与大部分电子不一样的正电子源,而且这个正电子源并非来自空间某个方向。何振辉告诉记者,尽管此次发表的结果还不能直接证明暗物质的存在,但相比以往,此次获得的数据与暗物质碰撞湮灭产生正电子的模型预测特征更为符合。
AMS测量数据能取得这样高的精度,与中山大学的贡献密不可分。中山大学参与AMS并负责AMS硅微条轨迹探测器热控系统(TTCS)的建造,并一直承担发射以来三年多的在轨运行监控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