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和女儿到北京,拜访各界朋友,并且全家在北京团聚。
一天早上,听说女儿为准备参加戈壁远距离徒步活动而要体验步行10公里以上是什么滋味,我抱着姑且做伴试试看、大不了随时以公车代步的心情,表示也要参加,唯一条件是把此行的目的地选在北京植物园,而不是女儿原来想去的首都国际机场,因为我对植物园的兴趣更大一些。女儿同意了。这当然也有去首都机场的路线太长的原因,那是超过20公里的,连她也担心自己可能坚持不下去。
上午九点多,我们两人只带了两瓶水,就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发了,循学院路、成府路、清华西路、颐和园路和香山路,一路步行到北京植物园。331路公共汽车,当中主要部分走的就是这条路线。难得当天北京天气晴好。北风强劲。因为是顶风逆行,走出市区以后,有时身体几乎需要前倾25度才能继续前行。不过一路走下来,都是蓝天白云相伴,算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到达北京植物园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一点多了,刨去在军事科学院附近一家庆丰包子铺吃快餐的不到半个钟头时间,这一程十六七公里,我们花了不到三小时。
这让我不免感到有点吃惊。
回想自己上次强度相若的徒步,已经是五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是1964年的一个星期天,我与一位同班同学早上起来,也是临时起意,一起从北京大学学生宿舍二十八斋出发,经过魏公村、白石桥、动物园和西直门,徒步走到新街口,在那里花两毛钱吃了点烧饼面条,同样徒步走回来。来回路程加起来,和这次一个单程的距离差不多。此前走过的其余所谓徒步,也就数学生时代几次从北大到香山或者从香山回北大的单程,都没走这么远。
当时,我二十二岁。想不到半个世纪以后,我已经七十有二了,还能够顺利完成三个钟头徒步十六七公里的壮举。
如同文章开头所说,在出发之前,我也是做了两手准备的,主要是特意选择尽量跟着公共汽车线路走。要是我感到这么一直走下去体力上会有困难,跟不上,就可以很方便地跳上公共汽车,往前坐两三站,以逸待劳一阵,再下车,和我那坚持一直徒步的女儿会合,再走下去。
然而因为我一直没有半点疲倦的感觉,结果成全了我想要全程相伴的心愿,陪同女儿完成她人生第一次超过10公里的徒步。
一路蓝天白云,令人心旷神怡,加上北风清劲,同样让人愉快。但因为这条路线经过若干处工地,阵风刮起的风沙,会打得脸上生疼,让我们感觉嘴里有沙。甚至,等到终于在植物园里慢下来放松散步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各自脸上已经蒙上了薄薄一层沙粉。我对女儿说,这是提前让你体会你要面对的戈壁徒步的风沙滋味。
这次到京,除了我们自己这个小家庭团聚,还首次实现了我姐一家两代和我们一家两代的全员团聚。从波士顿回国省亲的外甥女,兴致勃勃给我们讲了一个多钟头的自然疗法,我体会她说的,就是精神和心理对身体状况和表现具有巨大影响。我外甥女可不是等闲之辈,接近五十岁的时候作为校友回到清华,在校庆一百周年的运动会上,依然跑得比二十岁左右的师妹选手快。这也难怪,人家是运动健将,参加世界著名的波士顿马拉松的成绩,是三小时二十分。
我远没有外甥女那么厉害,只是平素喜爱户外活动罢了。最近几年,我的体检指标几乎全部正常,但爬一次广州的白云山或者北京的香山,事后双腿总是会酸痛一两天。还有一个问题,是从七年多以前开始,走路时左脚板无名指关节部位易发神经痛,一直找不到原因。虽然这种神经痛不难消解,只要把鞋子脱了,扳几下脚板,再那么使劲捏几下,疼痛就会消失,但因为不时发生,也让人恼火。偏偏这次竟然能够那么顺利走下来,不仅没有出现过脚板神经痛,全程没有感觉到疲倦,而且次日后日也没有感觉双腿酸痛,那真是应验了我外甥女说的愉悦精神和心理对身体的积极作用。
话说这次北京之行的头两天,因为一些小事,女儿对我有点不满意。徒步前一晚回到住处,甚至没跟我好好打招呼,就回自己房间了。想不到次日早上,女儿突然微信问我身体感觉怎样,我说很好,随后她就问去植物园好不好,我当然说很好。当她进一步问徒步走去好不好的时候,我也马上回答好啊。这主要是因为女儿高兴了,老爸也就高兴,并没有仔细考量过体能等各种因素。所以,这一路我是带着让女儿开心的愉悦出发的。回头看,可不就是欢愉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促使我体能超水平发挥了么?
回想去年秋天女儿安排和鼓励我跟着青年摄影家王嵬父子,在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地区追火车,那也是对体力和爬山等户外运动技能要求非常高的节目。结果,就这么一路追了半个月火车,我却一直没有倦意。这当然也要归功于女儿。
有道是知父莫如女。女儿不仅知道我体力能够胜任半个月追火车的挑战,特别是知道我热爱金秋季节的山林田野,所以会鼓励我去。而王嵬父子听说我七十多岁了,曾经非常谨慎地说过,允许我同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女儿必须陪我去。后来他们才知道,我可以完全胜任,不需要他们特别操心。
这同样也是在正面的精神和心理作用之下,体能有一个超水平发挥的例子。
写下这两段经历,首先当然是感谢女儿向我建议,初看起来我也没有把握,但实际上却能够做到的目标。因为她是把山林、田野、金秋、蓝天白云和女儿爱心这样一些对我有巨大鼓舞作用的“软件”因素都考虑进来了,而我自己反而常常只顾计算体能和脚痛等等“硬件”条件,一开始并没有很大把握,也没有表现出来太大热情。如果说,孩子可能更了解父母,这就是两个例子。
其次是与更多读者分享。不管你是孩子还是父母,或者兼任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如果有人能够得到启发和鼓励,从此能够更勇敢地去做自己想做但此前犹豫着不敢迈出第一步的事情,那就太好了。
人生充满挑战。挑战成功的喜悦,值得我们拿出勇气来赢取。至少,值得试一试。
那时候,期待你也能把你的故事写给我,写给大家,让大家分享你的喜悦。
下一个适合我的旅行,记得把我叫上哦。
◎王则柯,学者,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