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神龛里的关公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4-06-11第A15版 作者:黄天骥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4-06-12 阅读量:

到广州的马路上一逛,你会看到许多大小商店、食肆,或在当眼处,或在角落里,供奉着关公的神龛。旁边竖有两根小柱,柱顶亮着红色电灯泡,代替香烛。于是关公的红脸被照得红上加红,十分有趣。

关公崇拜,是我国的传统民俗。在广州,新中国成立前有关帝庙,西关一带民居,也多供奉关公神像。他丹凤眼、卧蚕眉、手捋长须,坐读《春秋》的模样,让人肃然起敬。左右两边,还站着手执青龙偃月刀的黑脸周仓和捧着帅印的白脸关平,显得庄严威武。逢年过节,我们要焚香点烛,向他膜拜。“文革”时,除“四旧”,关庙被毁,神像被废。不过,在港澳地区,崇拜关公之风愈演愈烈,连公司、茶馆、麻雀馆、食肆商铺、黑道窝点,都摆设关公神位。“文革”后,这股风气倒灌回来,如今竟成了广州的街景。

为什么要供奉关公?现在,人们多从“驱邪”和“招财”的角度着眼。这也好理解,在历史上,关公实有其人。他姓关名羽,山西解州人,是三国时代力敌万人的猛将。据说此公“怜恤士卒而骄士大夫”,最后大意失荆州,战死沙场。其后战乱频仍,“世乱思良将”,弱势群体对这失败的英雄,既崇敬,又惋惜,唐代李商隐诗云:“关张无命复何如!”(《筹笔驿》),反映了人们对关羽的态度。群众又把这英雄人物理想化,他便被升格为“神”。

传说关羽死后多年,以盐为业的解州,四月初晒盐时,常有风雨,人们说这是有妖龙在作祟。一夜,有人梦见金甲神怒斩妖龙,从此晒盐时节,晴天丽日。这金甲神,便是他们的老乡关羽。又传说,在荆襄地区,五月麦收时节,需要雨水,而这里常下起小雨,人们便认为,是在荆襄战死的关羽佑护着他们,说这及时雨是他的“磨刀雨”。可见,当初人们祭祀关羽,祈求他驱走恶劣天气,增加财富收入,亦即与“驱邪”、“招财”有关。

不过,关公崇拜的民俗,其内涵是不断发展的。宋以后,人们把儒家思想注入关羽的形象中,把他越捧越高,称他为“关圣帝君”,强调他一身正气,忠肝义胆。小说《三国演义》,更着重描写他“义释严颜”,“义勇辞金”,说他重诚信,重言诺,在群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果说,唐宋之际人们对关公的崇拜,是希望他能帮助百姓战胜自然灾害,那么,元明以来,人们更多是从道德方面教化宣扬,把他视为伦理的楷模。所以,关帝庙里的对联,特别强调他的忠义,像说“忠心贯日月,义气薄云天”;“志在春秋心在汉,功同日月义同天”等等。义者,宜也,诚信也。近代城市经商者在逐利时,还必须诚信。从前广州民间继承关公崇拜的民俗,也多从重义重诚着眼。

话又说回来,如今广州大小店铺,摆设关公神龛,这也无可无不可。但请记住,关公是传说中的武财神,更是诚信之神,正义之神。人们不是想让他驱邪招财吗?要知道,盗贼火警是“邪”,而邪门歪道的经营,像使用地沟油、三聚氰胺;像以假冒真、短斤缺两之类,更是真邪、内邪!你若相信关公,那就小心了,“人间私语,天若闻雷”,你的邪念,他在神龛里会看得清楚,那一把青龙偃月刀,未必肯饶过你!

你说我说:

上期《粥粉和学生早餐》一文引读者热议:

一碗牛乳粥、一碟鸡蛋肠是我最爱的早餐搭配,吃过后,新的一天从早上就明媚起来。我也不习惯拎着面包牛奶匆匆上班的状态,所以宁愿早点起床,也要去楼下的小吃店坐下来吃。(读者:空竹)

西华路就在我家附近,我小时候常吃容发店的学生餐。从人民北路拐进去长长的这条路上聚集了粥粉面饭、中点西餐,还有粤湘川菜,很有吃头,也够平靓正。(读者:郑守真)

原文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4-06/11/content_2655411.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