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名榜17号 东山文化名人故居
保安南街3号 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故居
启明二马路6号 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古直故居
龟岗三马路16-20号 现代著名史学家朱希祖故居
启明二马路5号 1930年代广州市教育局局长黄希声故居
提名人 省城风物
“省城风物”是一个关注广州历史文化的兴趣小组,致力于挖掘省城往事,包括工商百业、历史建筑、名人行迹、风俗民情等。“省城风物”注重学术上的实证方法,力图系统展示广州的辉煌往绩,唤醒沉睡的城市记忆。
发现经过
台湾“中央研究院”寻找创始地 发现几十位中大教授寄寓东山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得悉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请中山大学历史系帮忙,寻找它在广州东山最早的创始地。由此,我们了解到,东山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我们系统整理东山名人资料,发现此前人们对东山的认识很不充分。民国政要戴季陶、陈铭枢、罗卓英先后在小东园卜居;1920-1940年代,王力、朱希祖、古直、吴鲁强、罗雄才、董爽秋等几十位中山大学教授均寄寓东山核心地带。东山还出了马思聪等著名音乐家。
建议
重新设置文物历史建筑标识
东山不仅是教会的东山,华侨的东山,还是政治枢纽的东山,文化的东山。梅花村、竹丝岗、小东园、新河浦,是政治人物的主要活动舞台。而东山在文化科技上的贡献,通过我们与《新快报》的紧密合作,将陆续呈现出来。在历史建筑的发现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我们希望越秀区和东山街道、大东街道重新设置这个区域的文物、历史建筑导向标识,呈现深层次、立体多元的东山形象。
现场踏勘
红砖洋房、独立别墅,庭院里树影婆娑的东山洋楼,在老东山静谧的马路上更显精致。1920年至1940年间,这些洋楼里,不但住过华侨、军政要人和富商,还有大学教授这批文化人。
当时国立中山大学和教会大学的待遇优厚,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教授优先选择了东山外形精美,通风采光良好的洋房。顾颉刚、傅斯年、罗常培、古直、王力以及黄希声、朱希祖等一大批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大学)的文史哲学教授曾在东山一带的小洋房住过。
王力(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故居:保安南街3号
两重琉璃檐口、双柱转角阳台
语言学家王力从1946年到1954年在中山大学、岭南大学执教,任中大文学院院长,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语言学系。
据《胡适研究丛刊第三辑》收录的王力给胡适的信函,王力给胡适的回信地址是“广州东山保安南街三号”。保安南街3号是一座两层的红砖洋房。建筑正立面分为左右两部分,右半是弧形的阳台,左边是清水砖砌的凸六边形房间,屋顶有两重琉璃包边檐口。
从二楼的阳台看,正立面的阳台一直连到东面,形成转角阳台。两面阳台像一把曲尺盘在建筑上。一楼和二楼阳台的白色双柱别致,比一般的柱子更加纤细,两根分开,柱顶都有线脚和柱头。
“我们常见的阳台支撑一般是单柱,这里用双柱,每根都显得比较秀气。另外,这个转角阳台的弧形平面体现了早期现代建筑的‘流线型’理念,1950年代的华侨新村建筑也有这样的做法。”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刘晖博士说。
古直(1932年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故居:启明二马路6号
双面阳台、凸窗、飘檐、牛腿
启明二马路6号是一栋三层高、带有独立院子的红砖楼。房子和保安南街3号王力故居相仿,两个开间,一间是双面出挑的浅弧形阳台,一间是凸六边形的红砖楼。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顾问总建筑师林永祥介绍,这是东山一带典型的红砖楼样式。
据《顾颉刚日记》和《中山大学二十三年度职教员录》等记载,古直1932年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1927年起,古直住在东山启明二马路6号的房子,直到1938年广州沦陷离开。
房子塔形红砖楼的一边,略微呈现钻石型,像弓形一样向外突出。阳台是双面的,从正立面经过一个角柱,在一个弧形转折之后贯通整个侧面。
三楼有一道连贯的飘檐,盖在阳台和房间外,其中弧形阳台的飘檐上,还带有两只规整的牛腿。
可惜的是二楼和三楼的阳台外立面已经改动过,分别换成了枣红色和绿色花纹的瓷砖贴片,与整栋红砖楼显得格格不入。
朱希祖(现代著名史学家)故居:龟岗三马路20号
联排建筑、女儿墙、罗马柱、拱形窗、一米高石基
龟岗三马路20号是与16号、18号相连,三栋楼和三个楼梯组成的联排建筑。这座联排建筑外立面颜色鲜明、气势宏伟。
据《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概览》《朱希祖日记》,朱希祖1932年任中山大学文史研究所所长,是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他在同年租下龟岗三马路20号,当时租价是“每月四十元”。
龟岗三马路16~20号这组建筑分前后两排,以天井和过街连廊把前后排楼相连。每栋楼高三层,正外立面以罗马柱和石拱组成的略微突出的窗户为主。
每座建筑间的8根方形罗马柱,从基座一直竖立到顶层。三楼山墙有圆形洞孔,较为别致。
房子里面,大门后是一条窄道和一道木楼梯。窄道只有一边有房间。窄道尽头是天井,后面连着一排楼。天井里每层都有过街连廊把前后两栋楼相连。
专家点评
东山文化名人故居体现岭南文化影响力 建议挂牌说明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 刘晖
近代的广州,既是民主革命策源地,也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八大保护主题之中就有“革命策源英雄城”和“岭南中心文化城”。在东山居住生活过的文化名人为岭南文化传承和塑造近代广州在全国的文化影响力做出了贡献。
国立中山大学(广东大学)、岭南大学是今天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诸多高校的前身,这些大学的教授们对于岭南文化的传承和民智开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力、朱希祖等先生学贯中西,其旧居建筑也多为中西合璧式样,这恰好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西风东渐、兼容并包。
东山是广州近代很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政商学各界人士在此活动,很多名人活动和史迹还有待进一步发掘梳理。建议在保护好东山的近代住宅的同时,将这些名人旧居和近代史迹点挂牌说明,使其价值更好地呈现出来。
学生回忆
王力:在中大办中国第一个语言学系
●傅雨贤(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1953年考入中山大学语言系为王力学生)
1946年,原是西南联合大学教授的王力回清华任教,期间路过广州。他的一个老朋友要他留在中大做学术报告。他答应了,而且报告很精彩,听的人很多。中大就向清华大学“借用”王力。这样一留就留了8年。
当时他做中大文学院院长,主张“科学地办学”,把中文系和语言学系分开,成立了语言学系,他兼任语言学系主任。这是中国第一个语言学系。他的“科学的文学院”理念很先进,来自欧洲。当时法国的语言学很先进,王力把他在法国留学的先进理念带到中大实践,从中大影响出去。
1946年,岑褀祥、谭戒甫、严学窘来了当教授,语言学系的队伍相当精彩。
王力还主张“大学教师要靠写书教学生,不要靠买书教学生”。意思是,老师要把自己的学问传给学生,不要借别人的书来给学生上课。拿别人的教材来教学生,这样没有个人心得和特点。王力的笔记整理一下就是篇好文章,他的书都是讲稿做基础,讲完了再过一年半载,书就出版了。
1952年院系调整,教育部考虑到中大的语言学系太强,而北大远远不如,北大才是全国重点的重点。于是就把中大语言学系的老师和学生“一锅端”到北大。1954年夏天,我们全系师生奉命坐火车到北大,当时我大二了。
他在东山的房子,我听说过,但没去过。他在中大校园里的房子很大,整栋都是他的,在廖承志的铜像的东边。当时中大一个教授能住一个楼的,就他一个。学校给他的待遇很优厚,他是一级教授,工资是最高级的,有381元。
城市记忆
文有中山大学,武有黄埔军校 中山大学为学术及革命重地
1924年国父孙中山在广东,为了培养革命干部和建立革命力量,在十天之内同时创办了两间学校:一是武学堂,黄埔军校,二是文学堂,广东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前身)。
同年十二月,邹鲁遵从孙中山之命,成立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着手进行接管高师、法大、农专三校的工作。同时,胡汉民先生等35人被聘为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员,组织筹备会议,共同进行筹备会事宜。
筹备组包罗了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孙科、许崇清、胡适、王星拱等学术知名之士、革命先进、社会贤达等。由此可见国父当年对国立广东大学成立的重视和期望的殷切。
聚拢国内知名学者
国立广东大学一经创办,就注重学术交流和开展学术活动。1924年,国内学术活动陆续开展起来。1925年前后,中大知名学者黎国昌、陈宗南两位学者参加国内学术交流会,“以期发展吾国文化,交换南北学术”。此后与会者向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争得3个教席,并聘定黎国昌、柳金田、黄希声三人担任。
1924年至1940年代间,在国立中山大学任教过的学者包括文学大师鲁迅、语言学名师罗常培、语言学家王力、史学家傅斯年、民俗研究开路人顾颉刚、史学宗师陈寅恪、天文学家张云、经济学名师王亚南、实验胚胎学奠基人朱洗等名家。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阵地之一
国立中山大学规程第一章第二条,“国立中山大学之前身国立广东大学,既系孙中山先生讲演三民主义及其他要义之所,又系中山先生创经营…….以党化教育树建设之基础”。
孙中山逝世后,作为革命策源地广州的主要阵地之一——中山大学的革命气氛仍然很浓厚。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鲁迅、许德珩等著名进步学者和一批中共党员教授相继来校任教,使学校的革命气氛炽热。
孙中山创办广东大学后,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25年间,国立中山大学为革命献身的师生、员工,就仅接触到的名字中,约有105人。
(据《中山大学校史资料丛书(一)》《中山大学校史资料丛书(八)》《中山大学校史资料丛书(九)》《凝聚中大精神》《中山大学史稿1924-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