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广东讯 5月9-10日,“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2014年会在广州举行。论坛继续秉承宏观反思与具体研究相结合以及“远见、反思”之精神,围绕“中国文化·中国教育·中国人”的主题,研讨应对新工业革命和大国崛起下培养时代新人的重大问题,分别对文化传统下的教育变革、高考困局中的中国教育、文化救赎与教育重塑、教育文化和民族认知等进行研讨。
对于文化与教育的关系,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增俊认为,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同教育连在一起。中国教育改革就是把现在还停留在农耕时代的教育转变成适合走向知识经济社会的教育。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认为,中国的教育改革要考虑中国的文化逻辑。中国人对教育的关注和重视是“高度重视”,甚至是“过度重视在目前中国的时代背景下,让高考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很难,改革高考只能在长远规划基础上渐进地进行。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袁振国表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中国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个人口大国转变为一个人力资源的大国。面对未来挑战,中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发展,首先要强调以人为本的概念;其次高等教育要坚持以本科为本;第三,应坚持科研育人。教育以人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办学理念、学科设置、专业设置、考评方法等方面都做到以学生为本,全身心地投入学生的教育。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表示,教育以学生为本,还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本次论坛由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五所高校的教育学院(学部)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