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学图书馆里安装了一台“阅读神器”,扫一扫二维码即可下载图书。随着无线互联网及手持电子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倾向于电子阅读,并有逐渐取代书面阅读之势,然而电子阅读时间碎片化,阅读难以深入等问题也困扰着不少学生。
大学引进电子“阅读神器”
最近,中山大学南校区图书馆一楼大厅新增了一个“阅读神器”——电子书借阅机。使用电子书借阅机下载图书,不需要办理借阅证,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或iPAD等移动设备)就可以。
读者只需用智能手机扫描电子书借阅机右上角二维码,下载中山大学移动图书馆客户端(支持Android和iOS系统),手机下载完成即可进入“移动图书馆”页面。点击页面左下角的符号,再用手机扫描借阅机上图书封面的二维码,即可将图书下载到手机上阅读。整个下载过程不到1分钟。
目前借阅机上有2000本图书,以后每月会更新100本。中大学生对使用这个新机器热情很高,“有了这个‘阅读神器’,只需轻轻一点就能下载图书,享受移动阅读的乐趣。”中大的小昱说,“比借纸质书方便多了。”
国内拥有电子书阅读机的并不只有中山大学图书馆。伴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书借阅机成了现代化图书馆的新宠: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天津医科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石家庄市图书馆、泸州市图书馆等也陆续引进了电子书借阅机,方便同学、市民下载阅读。
“埋头苦读者”无处不在
电子书借阅机在图书馆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借阅方式;电子书的出现,则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等车时拿出手机看新闻;走路时戴上耳机“听”小说;陪女友逛街时掏出i-Touch看电子书打发等待的时间……如今“埋头苦读”的人比比皆是。
据亚马逊网站一项调查显示,接近90%的网友最喜欢文学小说类书籍。大学生同样如此,在武汉大学图书馆提供的2013年度“本科生外借图书排行榜”上,排名前十的分别是《盗墓笔记》、《明朝那些事儿》、《天龙八部》、《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等。
不久前,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的学生也对14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阅读书籍的目的”中兴趣(75.71%)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提高素质和放松休闲(均为67.86%),然后才是学习需要(42.86%)。
纸质书优势暂难替代
上海交通大学曾对大学生每天阅读时间量、阅读书籍类别、阅读书籍来源以及影响阅读的最大因素做了问卷调查。不少接受调查的学生表示,电子书的阅读体验远没有纸质书好。虽然电子屏幕上的字清晰度不错,携带方便,但看屏幕时总不能沉下心阅读,往往一目十行。只有纸质书上的宋体字才能让人静心阅读。
大学生小韦说,正是因为电子书易读,所以看书通常都是一遍过,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是一种快餐式的“浅阅读”,且电子屏幕的亮光容易让人觉得疲劳。
虽然电子书大行其道,但纸质书仍不乏粉丝,“我喜欢看书版类,触摸到那些文字,觉得更加投入文字中,而且,我喜欢把看过的书排放整齐,觉得它们的意义不在于一次性翻阅,而是值得珍藏。”大学生小敏说。
与纸质书相比,阅读电子书更易造成眼睛疲劳,易患干眼症。此外,要尽量避免躲在被窝等黑暗环境中阅读电子书,否则会增加患青光眼的几率。
数据 数字化阅读接触率:50.1%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0.1%,较2012年上升9.8个百分点。但人们愿意支付的数字阅读费用较2012年大幅下降,58.2%的人只看免费的手机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