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允许人人都像童话大王郑渊洁那样,让孩子“在家上学”?10日上午,“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2014年会在中山大学闭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劳凯声在论坛上表示,对“在家上学”应“消极认可”,国家应通过一种程序性规定,尊重多样化价值选择,但需适度控制,同时提供更多选择方式。他表示,目前中国“在家上学”的家庭比例不会超过1%。
“‘在家上学’群体基本都是白领。”劳凯声认为,这个群体与辍学群体完全不同,后者大部分是贫困的文盲群体。“在家上学”的白领群体对现行教育不满,财力受限又不能送出国,就把孩子留在家自己教育,或通过互助形式,组成“私塾”来教育。
劳凯声介绍,在中国,“在家上学”现象大约出现在2000年,世界上有些国家则要早一些。他认为,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受教育权利意识的增强,不同利益群体对于教育的利益偏好越来越明显,使得教育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劳凯声曾参与教育部关于“在家上学”政策的全部咨询过程。“我想中国‘在家上学’的比例可能不超过千分之十,如果有千分之十,这个群体也很大了。”
据悉,新浪网曾就“在家上学”进行的调查显示,7%的家长已在实施“在家上学”。劳凯声认为7%的比例偏高,在美国最高也没超过5%。
如何对待可能越来越多的“在家上学”?劳凯声的态度是,宽容审慎,“消极认可”。他表示应慎用“禁止”的刚性调节手段,在条件成熟时,把“在家上学”规定为国家消极认可并予以保护的民事法律。“对‘在家上学’要有明确严格的申报程序,适度控制。”他认为,要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建设多样化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通过更多的选择来满足不同教育诉求的群体,来减少“在家上学”的人数。
[相关新闻]
高校官本位化?“教授们是无辜的”
科研资源、奖项让院系所领导“圈走”过半,高校官本位化如何破解?就广东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提到高校科技人才“官本位化”现象,中大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教授李宗桂说,“教授其实是无辜的,这跟整个社会机制有关,社会运行机制扭曲了,他们只能顺应着走。”
他说即使有了行政职务,也要保持学术的气节和情结,教授没有“原罪”。
9日下午,李宗桂在作《中国文化重构事业中的“中国人”教育》讲话时也表示,“当前的社会体制,对高校的大学教授来说是不堪重负的,教授的人身依附非常严重。”他说,在广东曾有学校四五十个教授争一个处长的事,这是独立之精神丧失的表现,但症结在于社会体制。
“目前去行政化不方便。”李宗桂说,“官本位化”是整个社会的系统性问题,如果要改,要和社会各方面建立联通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