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广州海珠区法院与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共建的“阳光心理工作室”挂牌成立。该工作室采取以少年审判法官为主力、高校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引导的工作模式,引入心理干预和评估机制“把脉”少年审判案件,消除未成年人心理障碍,化解当事人的矛盾,促使少年审判案件真正做到案结事了。
海珠区法院少年庭麦庭长告诉笔者,刑事审判容易给少年犯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让他们变得更加敏感、不自信,成为他们重新回归社会的障碍。因此,家庭、学校及社会需要更多地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对负面的情绪积极进行干预和疏导,引导他们形成完善的人格。
相比之下,少年审判庭的民事案件法律关系相对简单,但家长很难做到对案件理性客观的判断,导致“事小情绪大”。“不能简单地评判对错是非、就案办案,而是要通过审判,消除隔阂、弥合亲情、化解矛盾。”麦庭长表示,有些案件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阴影,通过对他们进行积极、及时的心理干预,帮助他们释放负面情绪,走出心理阴影。
海珠区法院“阳光心理工作室”设在该院审判楼313调解室,是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评估和干预的专门场所。与法庭庄严、肃穆的氛围不同,调解室布置温馨、舒适,让少年可以放下戒备、放松心情,愿意倾诉并接受心理疏导。
据悉,工作室成立后,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将指派熟悉青少年、儿童心理咨询的心理专家,向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也向法院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心理评估报告。海珠区法院将结合个案实际情况,每年转介20个案例进行跟踪。心理干预及评估的内容包括:庭前心理访谈、心理测验、心理辅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庭审中教育、感化、调解导引;判后社区矫正跟踪帮教和心理辅导、息诉服判教育;根据案件实际需要进行的其他心理评估和干预工作。
■ 案例
刑事案件:优秀学生干部抢劫项链被判刑
2013年7月,海珠区法院审理了一起“优秀学生干部沦为阶下囚”的抢夺案。被告人王某原为某技术专科学校优秀学生干部,因学习压力和一时贪念,走上街头抢夺他人黄金项链一条,后被人赃并获。
庭审中,王某的母亲长跪不起,渴望以质朴的方式为儿子的所作所为忏悔;王某则在面对母亲的那一刹那,嚎啕大哭,场面令在座的旁听人员唏嘘不已。虽然最终被判缓刑,但王某始终无法克服昔日光辉不再的失落,沉浸在自卑绝望的情绪中,对曾经的罪行耿耿于怀,对未来的人生自怨自艾。
为了矫正王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缓解犯罪行为和审判给他带来的心理压力、解除其心理困惑,法院求助专业心理咨询师对王某实施心理疏导和评估,并将其转介至青年义工组织,希望王某在从事义工工作及与同龄人相处的过程中,能够放下思想包袱。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王某已逐渐有了转变。他表示,等缓刑期满,还要继续回到学校,完成学业,重新扬起人生的风帆。
民事案件:女童遭男孩性骚扰 两家庭反目成仇
女孩小芳5岁;男孩小明13岁。两个孩子的母亲同在一个单位供职,因两个小孩均无人照看,各自跟随母亲来到单位。趁两位母亲工作之时,小明将小芳带至僻静的角落,将小芳压在身下,并引导小芳碰触其私处。事发后,小芳变得敏感多疑、沉默寡言,抗拒与包括父亲在内的所有男性的接触。在母亲的询问下,小芳才一知半解地描述了与小明发生的“接触”。至此,两曾朝夕相处的母亲反目,吵得不可开交。
小芳的母亲无法忍受此次事件的发生而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小明的父母赔偿高达20万元的精神损害抚慰金;小明的父母原本希望事情可以在小范围内协商解决,但小芳母亲的焦虑、偏执、高额索赔,使得他们逐渐由积极解决问题的心态转变为消极应诉的状况而陷入僵局。
如何让双方都平静下来、正视并解决问题、尽量减少这起事件对两个不懂事的孩子及其家庭的不良影响?海珠区法院请来了心理专家,为案件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倾诉,让小芳和小明的家人卸下了一部分情绪上的包袱;评估,则为如何对症下药解开死结提供了方向。对小芳开展心理关怀,弱化这件事情对她的影响;对小明则给予心理疏导,释放他的不良情绪。目前该案最终未能使得双方握手言和,但两方家长已经可以冷静地对待判决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