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12年后,她和丈夫一样捐角膜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4-03-14第A04版 作者:任珊珊 编辑:蔡珊珊 发布日期:2014-03-14 阅读量:

“看生命的火把,能燃烧多久!照耀得多远!”——晶岩老人的丈夫在一封家书中写道。

“与其化作灰烬,不如留下光明。”——在晶岩老人最后的日子里,她仍惦记着捐献眼角膜的事,让子女们“照着办,原来说过的”。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86岁的晶岩老人将一对眼角膜捐献给他人。这位从抗日烽火中走出的离休干部,早在十多年前,就与身为新四军老革命的丈夫约定,“与其化作灰烬,不如留下光明”,要为党和人民奉献到最后一刻。

昨天,记者从设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广东省眼库获悉,晶岩老人的眼角膜在她去世后的第五天,移植给了一位患有真菌性角膜炎穿孔的六十岁农民,帮助他保住了眼球。中山眼科中心党委书记余敏斌教授表示,晶岩与已去世12年的丈夫邓羽洁,一同成为广东首对捐献眼角膜的夫妇。

病榻前交待子女“照着办”

妇女节前一天,备受胃癌折磨的晶岩老人走完了86年的人生旅途。来不及擦干泪水,守在病床前的儿女便拨打了省眼库的热线电话。当两名年轻工作人员带着珍贵的眼角膜回到医院时,同事们才意外地得知,这位低调的捐献者竟然是离休多年的老领导、原中山眼科中心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晶岩。

“妈妈一直是一个低调的人。最后的日子里,她的意识仍很清醒,惦记着捐献眼角膜的事,让我们‘照着办,原来说过的。’”晶岩的女儿说,那是父母生前的一个庄严约定:身后捐献眼角膜,把光明赠予他人。

2002年,老伴邓羽洁病逝后,完成了捐献。而今,轮到晶岩实现自己的夙愿。

生平:幼年时就当小“交通员

”原名矫恒岚的晶岩,1928年2月生于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县一个中农家庭。8岁那年,她由身为中共党员的姑母抚养。家里经常有地下党同志往来,他们常带着年幼的晶岩作掩护,并让她担任联络邻村的小“交通员”。1942年6月,晶岩加入了党组织。

1950年4月,晶岩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招收的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工作。1958年她随丈夫调到广州工作,先后在中山医学院医疗系等处工作,并于1984年12月在中山医学院中山眼科中心离休。

儿女:母亲唯一缺点是不讲究

吃穿“那一代的共产党人是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他们没有着作等身,没有作品传世,有人说‘老兵不死,老兵只会慢慢隐退。’”在儿子的印象中,妈妈工作勤恳敬业,愿为真理奋斗终生。

在单位,晶岩是善于团结同事、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的好领导,回到家里,她是一个接近完美的妈妈。“妈妈只有一个缺点,太不讲究吃穿了!”儿女们回忆起妈妈的“抠门”,忍不住微笑。她生活非常简朴,去世前最常穿的是有二十多年历史的的确良衣服。儿女们买来新衣服,她放在一旁不肯穿,不愿意铺张浪费。

爱情:恋爱耽误“门门考满分”

“我爸爸是家里最早提出捐献眼角膜的人,他的经历也堪称一段传奇。”晶岩的儿子说,原籍广东的邓羽洁出生在上海,抗战初期在上海沪江大学读化学系,学业优异。大学时期就加入了地下党的邓羽洁在皖南事变后作为干部补充加入了新四军。

闲暇时,儿女们也会好奇父母的恋爱史。这时,晶岩就会半开玩笑半严肃地告诫三个子女“读大学时千万不要谈恋爱”。原来,晶岩和丈夫在人大就读期间相恋。恋爱后,晶岩再也没有“门门考满分”,这也成为老两口之间打趣的典故。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