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羊城晚报】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接受本报专访谈大学教育时表示 “每个学生都是诚信的种子”

稿件来源:羊城晚报2014-03-11第A8版 作者:夏杨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4-03-11 阅读量:

当老人跌倒“扶不扶”成为社会话题,当医患关系紧张到相互提防,当农民工向老板讨薪在每年岁末都发生……眼下,社会问题不容忽视,该如何引导和重建社会诚信体系?昨日,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接受羊城晚报专访时指出,作为学术重镇的大学,应在社会风气的引领中发挥作用,“培养好每个学生,让他们成为社会诚信的种子”!

在人大代表房间里,在他临时布置的书法台前,许宁生静静地坐在记者对面,语速缓慢但思路清晰。他还谈到青年学子素养和潜力的培养以及构建战略性新型工科、开展海洋研究、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等话题。

引领社会风气 大学责无旁贷

羊城晚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忙着往前奔,心态浮躁之下,社会诚信问题凸显出来,如眼下热议的“扶不扶”话题,还有无法回避的医患关系问题。作为一向引领社会风气的大学,在这类问题上将发挥什么作用?

许宁生:我在学校开论坛时多次跟学生讲,大学生一定要在道德上提升自己,无论是理念上还是行为上。我很赞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人的能力包括知识积累、创新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素质最重要,许多事看上去很小,却都是素质体现。

羊城晚报:社会诚信毁掉容易,建立很难,大学能起到多大作用?

许宁生:社会对大学是有期待的。大学做好了,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个非常开放的时代,大学生虽然生活在校园里,但他们“暴露”在社会上、互联网上,互联网有很大的导向作用。而同学之间也是一个小社会。大学把每个学生都教好,学生都做诚信的人,一旦他们走进社会,就是一个诚信的种子!

应对社会浮躁 倡导“人心向学”

羊城晚报:目前社会有些浮躁,您曾提出“人心向学”的理念,效果如何?

许宁生:中大有很多理念。黄达人老校长提出“善待学生”、“教授就是大学”,我们一直在坚持。我觉得,大学主要有四项任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最核心的是什么?一是育人,一是追求学术。而两者都要求“人心向学”。

从学生角度讲,学生要把学习当作最重要的事。中山先生手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其初衷就是要求年轻学子要学习,要实践,要创新。

我认为学生就是大学的品牌。学校不管是做科研还是做学术,都要培养好学生。按照这样的要求,中大把经费、人力、指标评估等都向这方面倾斜。

注重素养教育 立足发展潜力

羊城晚报:中大较早时开展了“通识教育”,当初的想法是什么?

许宁生:综合素养是一个人的竞争力所在,也是大学培养的责任。“通识教育”能让学生获得综合性知识,锤炼综合素质。虽然不一定能马上看出来,但潜力会很大。比如毕业生走上管理岗位后,需要考虑很多问题,他的知识基础就能发挥出潜力。对医科生能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再如IT行业,真正厉害的IT企业,关键靠的不是技术,而是设计;而对设计师而言,需要的则是一定的文化素养、广阔的视野以及创新精神!

羊城晚报:“试点”多年,效果如何?

许宁生:2009年左右中大启动了“通识教育”,目前已成体系,每个学生都纳入了进来。我们正在进行设计以评估其效果。中大这套体系在全国高校中是坚持得较好的。今年9月有个全国性会议,中大将被邀请去做主题发言。国外对此也很关注,美国一本高等教育期刊专门来做过采访。

去年有一批中大学生在美国麻省理工举行的国际大赛上获得一等奖,他们是来自不同学院的学生,在饭堂聊起这个项目,就组队去参赛了。学校通过传播不同的知识,增进了学生对不同学科的了解,利于他们去创造、创新。

羊城晚报:源自西方的“通识教育”在中大有何特色?

许宁生:中大注重与学科结构相结合,各学院的课程设置都注重互补性,如医科、理工科学生有较多的人文课程;人文学科有一定的科学课程。

构建新型工科 承托新兴产业

羊城晚报: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猛,传统学府如何跟上时代步伐?

许宁生:中大提出要建世界一流大学,定位是现代综合性大学。如何理解“现代”?必须要在人文社科和理工医科上都有特色。同时,中大作为南方高校龙头,对广东的决策、规划等必须参与,这也要求有相应的工科。广东还需要从省外招进工科人才,新兴战略性产业技术研究也略显不足,这些都是中大发展工科的初衷。

羊城晚报:国内工科学校很多,中大新发展的工科如何凸显特色?

许宁生:中大工科的定位是战略急需的新兴产业,是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创造方面去考虑的。如广东要建核电产业链,中大就与法国合作组建了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这在全国独树一帜,学生用6年时间本硕连读,能获得法国认证的证书。这些学生毕业后将可以在国内外参与核电工程建设。

再比如智能,这与传统工科不同,是电子与计算机的融合。还有超算中心,我们还在建超算学院、超算研究院。这些应用会产生新业态,新业态会引领新的工业研发。

经过几年努力,中大工科布局已现端倪。目前在本科新生中,工程和应用学科已占40%多!

着眼海洋经济 推进“海上丝路”

羊城晚报:中国文化是农耕文明,而岭南自古面向海洋,立足岭南的中大也有这方面特色。国家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中大将发挥什么作用?

许宁生:海洋学科包括科学和技术。中大的海洋学科,从科研成果和承担项目的角度来看,都是走在国内前列的,有些成果国际领先。我们的林浩然院士是领军人物,他在海洋水产领域的研究处于全国领先。还有何建国院长,他把研究扩大到了海洋生物学范畴,他领导的学院还包括海洋环境和河口海岸以及海洋相关模型的研究。现在的马航失联飞机,出事地点不清楚,找起来很困难。如果我们有完整的海洋模型,找起来就好办了!现在中大有专门的团队在做这个。

目前国家已启动了3项重大海洋科技研究项目,中大是其中两个方面的牵头单位,一个是国家海洋局项目,要建立国家级的海洋生物方面的标本库;另外一个是李克强总理宣布实施的中国与东盟海洋水产技术合作平台。

至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研究,中大有很多教授参与其中。今年中大将联合国内外专家开展战略策划,目前已经启动,上半年就会有实质举措出台!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