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在粤全国政协委员今日赴京(节选)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4-03-01第03版 作者:雷雨 吴哲 周豫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4-03-03 阅读量:

今日上午,在粤全国政协委员将乘专机赴京,参加于3月3日开幕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昨日记者采访到中山大学食品与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长刘昕,全国政协常委、省侨联副主席李崴及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毛蕴诗等三位全国政协委员,他们对食品安全、社会保障及企业转型升级等问题进行了前期调研,并表示将在政协会议上提出相关提案或建议。

刘昕:应建“大数据”平台监管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是群众最关注的议题之一。昨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食品与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长、教授刘昕表示,今年赴京参会将建议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大数据平台,形成一套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与风险预测机制。

大数据如何应用到食品安全问题上?刘昕表示,食品安全涉及到从田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需要覆盖全过程的动态监测才能保障食品安全。他以稻米生产为例,向记者详细举例:“产地、品种、土壤、水质、病虫害发生、农药种类与数量、化肥、收获、储藏、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无一不影响稻米安全状况,通过收集、分析各环节的数据,可以预测某产地将收获的稻谷或生产的稻米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为此,刘昕建议,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基础上,设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国家大数据平台,专门负责食品安全大数据的收集、整合、分析与共享。

国家级大数据平台如何搭建?刘昕建议,建立覆盖全国各地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点,对涉及食品安全的相关数据全面感知、收集、分析、共享,在动态监测中及时分析、跟踪、监测和评估,对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及时发出预警,并对可能存在隐患的产品进行强制抽检,依据国家制定的食品生产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提出整改、召回、甚至销毁等建议,并向公众实时发布,将食品安全事故杜绝在萌芽状态。

按照刘昕的设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大数据平台可由国家平台和省级及地方分平台共同组成,分平台负责收集、分析本省及地方的食品安全数据,对本省及地方的食品安全状况作出评估,对当地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及时发布预警,并将数据及时汇总到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大数据平台。

刘昕还呼吁,国家应制定相关法规,强制推行在农、林、牧、副、渔及食品生产企业和相关主体建立覆盖食品生产全过程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点,进行动态数据标示与感知。与此同时,还要将包括国家、地方、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第三方检验机构等在内的食品检验机构拥有的海量检测数据融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大数据平台,将这些“信息孤岛”所拥有的数据为食品安全监管与预警提供决策支持。

毛蕴诗:用绿色贸易壁垒“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当前,世界经济尚未明显好转,国际贸易壁垒层出不穷,这对外经贸大省的广东来说,影响巨大。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毛蕴诗建议,利用绿色贸易壁垒的“倒逼”机制,引导企业转型升级。

毛蕴诗介绍,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当前最为隐蔽、最难对付的非关税壁垒。2012年,国外TBT导致我国出口贸易直接损失685亿美元,导致企业新增成本280.2亿美元。而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日渐盛行,其形式有环境附加税、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绿色技术标准、绿色卫生检疫和绿色补贴等。

毛蕴诗建议,企业应主动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努力提升产品研发、生产水平,推动自身的绿色转型。对于政府部门而言,还要鼓励企业参与国际认证,获取国际贸易“通行证”,并完善绿色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建立出口贸易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毛蕴诗还透露,目前我国有超过2万项的环境标准,平均标龄10年,最长可达30年,而国际平均标龄只有3.5年。不仅如此,国内的环保标准分为国家、行业、地方、企业四大类,主管部门各不相同,与国际标准也有很大的出入。因此,完善绿色环保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就势在必行。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