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监督预算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下月起开始实施。“办法”最大的亮点是规定部门决算草案按照经济分类编报支出,并细化到款级科目,目的在于全方位监督政府钱袋子的用途。
从直观上看,市民最为关心的公务员的基本工资、单位津贴、各种补助将一目了然,按市人大预算工委主任欧阳知的说法是“小孩都看得懂”。按照此思路,财政需要公开的就不再局限于“三公”了,而是接近“三十公”了,包括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等公共支出。从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角度出发,我们既应该为人大在面对政府钱袋子时敢于挺直腰板而喝彩,也应该为政府敢于加大晒账本的力度而感到高兴。
政府晒账本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在以前,公众对于充满专业术语的财政预算和决算报告的兴趣并不大,甚至连有责任审议政府财政预算、决算报告的人大代表也都经常反映读不懂预算、决算报告,遑论一般公众人士履行监督政府钱袋子的责任?但是这次可能不一样,“办法”实施后,公众可以先从他们平常最关心的公务员的工资、津贴等项目出发,再扩展至细化之后的公务系统的公共支出项目的变化;从项目支出的变化幅度再到变化趋势,从中审视公众身边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医疗、社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的改善情况,直观感受到公共财政支出给自身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结合相关说明,进而判断其对于公共财政支出情况是否满意。
我相信,公众固然关心公务员的薪酬福利水平与企事业单位职工乃至一般民众的差异有多大,但是我相信他们其实更关注的,是公务员领取的这份薪酬福利是否物有所值。换言之,只要公众对公务员的整体表现是满意的,大家并不太介意说公务员的薪酬福利水平要稍高于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毕竟公务员的待遇提高了,“寻租”的意愿降低了,就能够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从可以动态监督公务员的薪酬福利支出出发,公众对公共财政的支出有了切身体会,就有可能对如何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率产生兴趣。同样的公共工程,如果在不同城市支出不一样,除开两地差异等合理因素之外,公众就能在部门人员编制是否合理、办事效率是否足够等方面看出端倪。更进一步的问题才是“三公”之外的“三十公”问题,包括会议费是否支出过多、差旅费规模是否过大等问题,有时候公众不一定一味要求公务费用支出越少越好,关键是开支的理由要充分,而且透明度也要高。
其实,要让公众充分监督政府的钱袋子,理想状况是要把部门预算的公开按照经济分类编报支出,也要细化到款级科目,因为到了部门决算报告公开阶段时,钱已经是花掉了,公众如果有质疑,对政府财政支出所能够发挥的监督作用变得很有限,而如果把财政支出的公开以及公众监督的焦点前移到部门预算环节,财政监督的功效就会更加显著。
当然这里涉及到我国预算法的修改以及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完善问题。正如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欧阳知所说的,改革是有阻力的,但是又不能不改。我认为,只要改革的方向正确,财政预算公开的广州模式还是值得积极探索和大力向前推进的。
(作者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