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污染源,我们排放的很多东西对环境都是不利的,人一聚集污染物排放的量就可能会超过环境容量。一个人开车上路这种行为应该少一点,可以搭乘公共交通,使用绿色出行,像自行车,但是城市管理者必须把慢行交通系统,把自行车道建起来。再一个我们家家户户炒菜的地方都搞一个油烟净化器。但我们现在的环保意识让我觉得现在做这些事情都不是那么乐观。”
——杨中艺谈如何改善空气质量
从去年12月初开始,灰霾天接连袭击广东,广州市不仅多次拉响黄色警报,甚至在上周启动了重污染空气应急预案,市长陈建华坐地铁上班,公车停驶20%……昨日,诸多参加两会的省政协委员的提案或会议讨论的焦点都集中在治理“灰霾”问题上。省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中艺今年已是连续第三年在两会上关注灰霾问题,昨日,他在接受新快报专访时表示,他对目前的空气质量状况、环境信息公开程度、政府查处环境污染的力度等方面均“无法满意”。
●谈灰霾现状
即使达到良好标准也不能让人满意
新快报:作为生活在广州的市民,您对目前空气环境状况是否满意?
杨中艺:肯定不满意,即使我们的空气达到了良好的标准,也不能让人满意。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空气质量标准分第一、第二、第三过渡期,第一过渡期标准是针对空气还没有得到很好治理的地区。目前我们执行的空气质量标准正是第一过渡期标准。
新快报:对比几年前,广州空气是变好还是变差了?
杨中艺:从感官上来感觉,现在的空气跟3年前、5年前比要稍微好一点,蓝天的天数还是多了一点。但变好还是变坏要从数据入手,珠三角污染物都在转型,从过去的传统污染物变成新的像PM2.5、臭氧这些,治理空气污染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谈信息公开
我让学生做过申请还是很难拿到数据
新快报:您平时通过什么方式获取空气污染信息,您认为目前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力度怎么样?
杨中艺:平时通过手机软件查看即时的环境空气信息,我感觉我们的信息公开工作还差得很远,我让学生做过这种信息公开的申请,还是很困难,很难拿到相关数据。政府还是不愿意把这些东西给你。
新快报:您觉得广州现有的空气监测站点是否够用?
杨中艺:广州现在有31个空气监测点位发布空气信息,相对而言力度还是比较大的。理论上站点的密度越大越好,但这是需要成本的。但点位数量是一个问题,点位的性质可能更重要,我们现在很多点位因为考虑到安全等原因都设在学校里了。
●谈环境执法
小作坊偷排废气,量也很大的
新快报:政府在治理灰霾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杨中艺:广州周边大工厂都迁走了,有很多小作坊还在那里生产,经常在路边就能看到一些小作坊的废气不用烟囱排放,在屋顶就冒出来了。它的偷排偷放集中在晚上,执法人员看不到监管不到的话它就会成为灰霾的来源,它长期飘浮在空气中,PM2.5在空气中是可以存留半年以上的。我们总是盯着那些大型的排放源,其实小的排放源的量也很大。
新快报:您觉得应该如何解决这些偷排偷放的问题?
杨中艺:我们现在环境监管的人手可能是不够的,我很久以前写过一个提案,需要增收排污费企业的数量增长的速度却比我们监管人员增长的速度要快得多,可能是几倍的差距。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更多的公共服务投入到环境监管中去呢?
新快报:除此之外政府在环境执法方面有何问题需要改善?
杨中艺:现在对(污染)企业的罚款力度是很弱的,没有办法起到震慑。很多公众觉得对出现污染的企业处罚,应该有让它倾家荡产的力度。此外,我觉得政府应该支持针对环境污染事件的民事诉讼,现在国家对这块创造了一些条件,要求被起诉的污染者必须举证自己没有做污染行为。
●谈官员问责
污染监管不到位,就没法问责官员
新快报:广州市上周启动了重污染空气应急响应,您怎么看待这一措施,有何建议?
杨中艺:可以做个实验,启动应急预案的区域和没启动应急预案的区域做同时比较,这个可能比较有科学意义。如果政府调查出成果怎么样,我们就知道应急预案是否有效,而现在没有相关的数据。我觉得启动应急预案是让大家有一种意识,知道采取什么防护措施。
新快报:对在治霾的过程中考核官员有什么建议?
杨中艺:政府监管不到位的话,没有数据,没有抓到偷排偷放的人,根本就无法看到污染有问题。所以污染严重考核官员,官员会说这不一定是偷排、偷放的问题,可能是偷排的油烟,可能是机动车的尾气。最终没有依据去处罚、考核官员。所以,应该首先要非常严格地去监管偷排、偷放的企业,违法的排污行为80%、90%都会被发现。
杨中艺的建议 希望广州建中心城慢行交通系统
今年两会,杨中艺与过去两年一样,继续建议广州市尽快把慢行交通系统建起来。“这个系统我们广州以前是自行车车道,是很完善的,但是后来这些慢行交通系统都被摧毁了,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是一种短视的行为。”杨中艺表示,广州建中心城慢行交通系统对缓解交通拥堵,解决过多的尾气排放,缓解空气污染是有意义的。
他提出,现在全球很多国家把发展非机动车提高到一个很高的位置,像北欧的一些国家,30%—40%的是骑自行车上班。“我们现在反思这个问题可能有点晚了,重建这个东西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杨中艺谈到,一个华侨设计了一个高架的慢行车网络系统,高架设为3层,其中的一层就用来做自行车系统。“我和广州市交委联系过了,他们觉得这个思路很新颖,可以考虑”。
■委员谈治“霾”
马娅:领导们坐公交车应常态化制度化
“领导应该每周坐两次公交车!不然怎么感受老百姓的出行,怎样改善城市公共交通?”在谈到对雾霾的看法时,省政协委员马娅表示,她希望领导坐公共交通出行应该成为常态,成为制度,比如每周一次或者两次。而不是只在空气重污染应急响应时才坐公交、地铁上班。
“现在是久久才一次,然后所有的报纸头版都来登这个,说明这事很罕见。”马娅说,“你都不坐公交,怎么会知道老百姓出门方不方便呢?”
此外,马娅还希望能通过限行来改善空气质量。“我有车开,而且还有好车开,但我都希望限行,只在周一三五或者二四六开。”马娅说,她敢这样建议,因为平时她也经常会去坐公交车。
吴小莉:治雾霾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
省政协委员、知名女主播吴小莉认为,治理雾霾需要全部人的齐心协力,而不仅仅是关注政府该做什么。最近我的栏目里也有做海外解决雾霾的方法。比如巴黎在雾霾很厉害的年代,路边都有标牌公告着今天的空气质量、悬浮颗粒情况,将空气污染告诉大家,民众可以自发地去保护空气。
马鼎盛:建议党员以身作则不要配车
省政协委员、军事评论员马鼎盛说,治理空气污染,还是要坚持节能减排。我在香港那么多年,也算中产了,都没有私家车。我出门坐公交车,还可以打车。现在反腐倡廉很好,那就不要配车,特别有的地方处级、乡长都配车。共产党员要以身作则嘛,吃点小亏,不要配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