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都市报】豪捐百亿 神州遍布“逸夫楼”(节选)

稿件来源:南方都市报2014-01-08第A14版 作者:何薇 陈紫嫣 庄树雄 王睦广 葛倩 郑焕坚 高远 金可镂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4-01-08 阅读量:

1970年,有一家养老院的老人,给电影大亨邵逸夫写信,希望他随缘行善。结果邵逸夫只寄来一张500港元的支票,养老院不满意,邵的做法也贻笑大方。

普通市民喜欢打听顶级富豪的“八卦”,对于他们投身慈善的动机也很好奇。有媒体报道说,邵逸夫从“吝啬”走向“豪捐”,源于那次捐款500元招来的嘲笑,也有人说他是在胞兄去世后“顿悟”,感觉人活一世,与其没完没了地拼命赚钱,不如在生命健全时积德行善。邵逸夫有一句名言:“一个企业家最高的境界是慈善家”。故事归故事,众所皆知的是,这位大亨投身慈善后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功成名就。

1973年,66岁的邵逸夫设立“邵逸夫基金会”,并以校董的身份向香港“苏浙公学”捐赠50万港元,为其兴建一座藏书3万多册的新型图书馆。这也是他的第一笔郑重其事的捐赠。

邵氏大规模的捐赠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1986年,香港媒体排出当地十大财团,邵逸夫以33亿港元的资产名列第十位。

1987年开始,邵逸夫集中向内地捐款。这一年他向内地捐出第一笔教育款项1亿港元,帮助内地10所大学兴建图书馆或科技馆。

从那以后,一发不可收。遍布各地的“逸夫楼”,成为多少内地学子的集体回忆。据新华社消息,邵逸夫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亿港元。

广州:中大、暨大、华工都有逸夫楼

邵逸夫去世,也牵动着广东省内不少高校师生的心。许多学生表示,这位曾在省内的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捐建有多所大楼的著名慈善家,其“人去楼还在”,并以“逸夫楼”永存在省内学子们的心中。

“从小就爱看TVB,没想到你还是一个大慈善家,你是伟大的。”“曾经在图中逸夫楼避过雨的人,(为您)点支蜡烛。”“给国内大学捐了不少楼,也是善事”。昨日,中山大学新浪官方微博配发了由邵逸夫捐资400多万港元参建的中大逸夫文化艺术中心的图片,以向邵逸夫致敬,这也引来了中大校内近千名学子的转发和悼念,不少学子纷纷发表评论,祈愿“六叔,一路走好”。

广州的另一高校暨南大学,校内也有一所由邵逸夫捐资1000万港元建设的邵逸夫体育馆。记者获悉,该馆于1989年10月奠基,1991年5月竣工,入口正门上方“邵逸夫体育馆”六个金色大字系由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题写。

昨日上午9时22分,暨南大学官方微博发出悼念邵逸夫先生的信息,暨大学生们纷纷表示默哀,“感谢你的逸夫馆”,有学生回忆,邵逸夫体育馆的另一个功能就是考场,“曾经在这里参加过期中、期末考试的同学们,对这个大场面一定是记忆犹新。也从心里怀念着邵先生!”

在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由邵逸夫出资近2000万港元捐建的大楼共有四座,分别是逸夫科学馆、逸夫工程馆、逸夫人文馆和华南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逸夫楼。

邵逸夫与华工的缘分不止于此。记者从华工校方了解到,邵逸夫在生前曾多次派人到访华工,并多次捐资兴学,另外较少为世人所知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邵逸夫还曾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成立了艺员培训中心,并将培训艺人输送到香港无线电视(TVB)工作,以帮助培养和吸收内地人才,培养出邵兵、张延、何美钿、黄小燕、蒋文瑞、卓凡、郑国霖等一大批演艺人才。

延伸阅读

在香港,从富豪到平民慈善捐款是种文化

提起邵逸夫,内地许多高校学子的第一联想就是“逸夫楼”,而对于广州中山大学的学生来说,“英东体育馆”则与“逸夫楼”齐名。“英东体育馆”由爱国商人霍英东在上世纪80年代捐资3700万港元建成,现今是中山大学南校区学生的主要运动场地。

事实上,这只是霍英东慈善事业的一小部分。1984年,他宣布出资10亿港元,成立“霍英东基金会”。有报道称,霍英东在数十年里,用作慈善的捐款超过150亿港元。

更为人所熟识的,是华人首富李嘉诚于1980年创立的“李嘉诚基金会”。“李超人”将基金会视为“第三个儿子”,并将个人1/3财富投入其中。李嘉诚基金会30周年时,已捐款超过百亿港元。当时李嘉诚说,未来十年基金会的捐款会多于前30年的总和。

2009年,中国慈善排行榜办公室在北京发布“影响中华公益的60位慈善家”人物名单。霍英东、邵逸夫、李嘉诚等香港大亨榜上有名。

除了他们,靠地产建筑和酒店起家的香港商人余彭年,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14大慈善家”之一。2006年至2010年,他更是连续五次蝉联胡润中国慈善榜榜首,几年来累计捐款62亿元,被誉为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数年前,88岁的余彭年宣布将其名下剩余的所有资产,共计32亿元,全部放入“余彭年慈善基金会”。余彭年慈善基金会的资产价值达到82亿元,成为中国第一个超10亿美金的民间慈善基金会。

此外,还有香港烟草有限公司创办人何英杰,他在1983年创办“良友慈善基金会”,1994年成立何英杰基金会有限公司,捐出金额数以亿元计。1991年华东水灾,他曾捐款1亿港元予灾民。更多的香港富豪或实业家,比如李兆基、曾宪梓、庄世平,以慈善家的身份名扬海内外。

至于香港富豪捐助的方向,则主要是医疗、教育和赈灾。李嘉诚曾说过:“我对教育和医疗的支持,将超越生命的极限。”30多年来,他独力支撑建立汕头大学,到2012年,李嘉诚基金会已向汕大实现捐款约42亿港元。

也有人认为,香港富豪的好善乐施,与香港慈善传统与氛围有关。香港的慈善团体有着悠久的历史。香港红十字会、东华三院和香港赛马会是三大慈善机构。其中最久远的东华三院已有近150年的历史。慈善机构已成为继特区政府、市场以外,第三股维持社会安定繁荣的强大力量。

此外,香港市民被誉为“世界上最慷慨的慈善人口之一”。“从香港街边的卖旗活动便可见一斑。”深圳慈善会秘书长房涛表示,每到周六香港的街道上,便可以见到一群年轻的义工,甚至是儿童向途人筹款。她说,香港去年人均慈善捐款超过700港币,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相当高的水平。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