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巷明朝卖杏花”,宋代陆游的这句诗,脍炙人口,让人从姑娘们的卖花声中,感受到雨后江南明媚的气息。在广州,从前西关一带,冬夜里则有叫卖“云吞”的声音。风寒深巷卖云吞,也让广州平添一段冬韵。
近日,“云吞面”被评为“食在广州”的传统点心。而“云吞,”即“馄饨”,它古已有之,《东京梦华录》等古籍,就有馄饨的记载。其制作方法,也很简单,无非是以面片包着肉馅,以水烹煮。有些地方,制作稍精致一些,例如在四川,它被称为“龙抄手”,所用的汤,以猪骨熬制。至于广州的云吞,则讲究多了。其皮薄,以新鲜虾仁和剁碎的猪肉为馅,再用鸡蛋浆调匀。其汤厚,它以猪骨、大地鱼、虾子等熬成,上面飘上些韭黄。云吞配上精心擀制的面条,便成云吞面。一碗端来,浓香四溢,味道之鲜之美,实在难以名状。
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从前晚上在巷子里听到叫卖云吞的声音。在炎热的夏夜,广州穿街过巷的小贩,多是叫卖红豆沙、绿豆沙、芝麻糊;当天气渐凉,卖云吞面者才告登场。他们横挑着担,担的一头,是熬着汤的锅,锅下有生着火的炉子;另一头,则放着剁好的肉馅,擀好的面条以及调料碗筷。小贩到了合适的地方,放下担子,掏出两块竹板,不紧不慢地敲击。两板相碰,敲出均匀的节奏,发出特有的声响:“独独得,独独得,独得独得独独得。”这一串清脆的声音,噼噼焉,督督焉,既像木鱼的剥啄,又像银铃在叩击,它意韵悠扬,声声入耳。每当夜阑人静,小巷深处,这阵阵竹板声,冲破夜寒,人们便知道,卖云吞的人来了。想吃夜宵者高喊一声:“买云吞面呀!”小贩便挑起担子,颤颤巍巍应声而至。有些过客,兴之所至,也会围着炉子,即煮即食,大快朵颐。
新中国成立前,卖云吞面的小贩,度日艰难,胼手胝足以御饥寒,披星戴月以求温饱。那竹板声声,有时如泣如诉,夹杂着一缕悲凉。而人们围炉帮衬,除了满足口腹之欲以外,也不乏寄寓着同情和相互取暖的情怀。付钞时,小贩会说声“盛(承)惠”,顾客则回祝“好生意”!因此,在冬夜的竹板声里,在熊熊的炉火旁边,我也觉察到街坊邻里之间,流注着一丝暖意;云吞的香气,也仿佛是飘拂着的人情味。
随着城市的发展,大街小巷,没有挑担叫卖的小贩了,卖云吞的竹板声,也已不复存在。在现代化的大都市里,注意饮食卫生和交通秩序,不准乱摆乱卖,完全是必要的。至于我想起了卖云吞的竹板声,倒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从生活的变化中,看到了广州面貌进展的痕印。“独得独得”的竹板声,不必留住,但广州人享受生活的淡定品性,则应留住;对弱者的同情心和街坊邻里间的人情味,更应留住。我又想,现在城管部门,除了多设买卖场地,让小摊小贩合法经营以外,坚持执法,是必需的;而文明执法,更是必需的。既注意法治,又注重和谐,我们的广州,才会更加美好,更具诗意。
你说我说:
上期,本专栏《电视机今昔谈》一文引读者热议:
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家才有黑白电视机,但这在街坊里已属罕见。一到晚间黄金档时,邻居们就会端着饭碗围坐在电视机前,看《霍元甲》、《上海滩》、《射雕英雄传》,跟着剧情或叹息,或鼓掌,很是热闹。(读者:阿照)
我发现,在有些年轻人家里,电视机是个可有可无的物件,这可不同于我们这一辈,改革开放初期,电视机是个魔盒般的事物,那种新奇感现代人很难体会了。(读者:乌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