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忆
“这座千年古城有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生猛与淡定。机变开放敢于冒险的同时,又处变不惊安于享受。我感觉,无论是新旧广州人,起码对这个城市是认同的,它宜居、活力、富有商机,而且易于融入。”
“这片土地不一定十全十美,但子不嫌母丑,大家热议市政管理,政府倾听民意,这种民主的风气让我们看到这座城市的希望。”
“对年轻人来说,勿忘过去,了解广州是怎么艰苦发展过来的,通过这个切入点能更了解我们的国家和城市。”
——黄天骥
谈起在广州日报开专栏一年来的经历,中山大学教授黄天骥颇有感触:
那些年,那些人、情、事,构成了一座城的历史。在广州日报开专栏《生猛广州淡定广州》近一年了,写了30多篇千字散文,多谈广州的风物和民俗,体会这座千年古城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生猛与淡定。机变开放敢于冒险的同时,又处变不惊安于享受。
我不是专业作家,只是业余的文学爱好者。平时在大学书斋做研究,闲时提笔浅谈广州风物,抒历史感悟,引百家争论。没想到,这批文章产生的影响力始料未及,不仅有很多教授、同事感兴趣,连我上街买菜时那些小贩都会跟我说起,广州以前确实是这样发展过来的,甚至愿意提供旧物作参考。我深刻感受到广州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生于斯养于斯,便是故土难离。
广州人有个特点,善于怀旧。像恩宁路改造,那些石板路引起多少人的怀念;像海珠桥大修,大家纷纷轧马路像旧友重逢;“热狗”公交车退役了,也引来很多人抢拍。这种深情从何而来?我感觉,无论是新旧广州人,起码对这个城市是认同的,它宜居、活力、富有商机,而且易于融入。
别人说,广州这座城市最可爱的是它的包容精神,我说应该换个词,叫交融。广州是个移民城市,商业气息浓厚,不太讲究门户之见。在这里,人与人之间不仅仅能和谐共处,还可以相互学习,新广州人就有当家做主的感觉了。我打趣说,广州有些不中不西、不新不旧、不三不四,就是善于学习的结果。
中央提出城镇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句乡愁提得非常好,代表了大家对家乡深沉的爱。这片土地不一定十全十美,但子不嫌母丑,大家热议市政管理,同时政府倾听民意,这种民主的风气让我们看到这座城市的希望。
广州过去经历过不少折腾,回忆过去是为了现在,不知历史无法准确判断当下。虽然我写下的是一点一滴,但读者感兴趣了就会自己去延伸阅读,那我就做了一件好事了。对年轻人来说,勿忘过去,了解广州是怎么艰苦发展过来的,通过这个切入点能更了解我们的国家和城市,也会对中国梦有更好的理解。
这一年 那些事
一年又一年,时光荏苒,广州依旧。2013年,太多的悲喜剧在这座城市上演,我们在这里生根,发芽,呼吸,繁衍……
这一年,我们一起见证了海珠桥通车,八十载古桥焕发新生机;这一年,我们依依惜别粤剧一代宗师,从此只闻红腔再无女姐。
这一年里,城市里有太多的故事。兴衰荣辱,悲欢离合,普通人的记忆凝成城市的历史。这一年,我们在广州。
1月4日
5000多对新人赶上“爱你一生一世(2013年1月4日)”婚潮登记结婚。此次婚潮是广州市继2009年9月9日“久久婚”的7455对以来的第二个火爆婚潮。
2月8日
广州首条双层公交巴士旅游观光试验线开通。
3月1日
武警郑益龙勇救落水青年,自己却不幸被激流冲走,英勇牺牲。
4月19日
广州区域错峰限行措施以14:1高票通过,非本市籍载客汽车错峰限行政策在广州开始实施。
6月23日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新馆正式启动全面开放。
7月15日
中国气象频道官方微博@中国气象发布内地“火炉”城市新排名,广州位居第十。
8月6日
首个享受广州72小时过境免签的入境游团队抵达广州,广州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启动。
9月1日
海珠桥经过18个月大修后恢复通车。
9月29日
金沙洲-西堤、广州塔-黄沙、长洲-海心沙3条水上巴士新航线试运营开通。
10月8日晚
广州最后一趟非空调电车——111路退役。广州成为全省第一个完成公交车全部空调化的城市。
11月9日
广州恒大俱乐部以主场1:1战平韩国首尔队,因客场进球优势夺取亚冠联赛冠军,创造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的最佳战绩。
12月8日
一代粤剧大师红线女在医院病逝,享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