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眼里,东莞是一个怎样的城市?或许,《东莞人——讲出自己的故事》这本书能给你一些别样的印象。10日,该书在莞举办了首发式。中山大学知名教授黄天骥说,中大的学生们调查研究了东莞人的面貌和东莞的城市精神,出版此书对东莞的文化建设和外界理解东莞都很有必要。
带着挖掘文化积淀、让世人正视东莞的初衷,中山大学中文系调研团队每天走村串巷,历经多月对近百人进行了深入的访谈调查。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胡传吉是该书的副主编,她在该书的前言中写到,“东莞可能是承受最多偏见的中国城市,各种段子在坊间流传:香港人画只龟,龟壳上写着‘独自去偷欢,漏夜上东莞’;内地边陲小镇,高挂着横幅,声称‘正宗按摩,来自东莞’。这些暧昧、故弄玄虚让东莞人哭笑不得。无论东莞再怎么努力,都很难洗去这些偏见。偏见来自什么?归根到底,偏见来自对财富的敌意,财富打破了平均主义的梦想,招来了恶意的揣想。”
作为这本书的主编,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李炜对于东莞人是个什么印象呢?他说,在与东莞好友和校友的长期相处中,自己发现东莞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升了富了不变形”。他解释称,意思是无论升官或发财,东莞人以前是啥样还是啥样,不像他在某些大城市所看到的那样,一旦升了、富了,就变着法儿地显摆,生怕人家不知道。“相信真熟悉东莞的人知道,在东莞你很难凭借穿着打扮、座驾乃至气质来判定谁是富人,可在北方某大城市,我就听说不少人借钱买悍马、路虎,这在东莞人看来纯属有病。”
除了低调谦虚外,李炜对东莞人的“诚信勤力”更是深有感触。他说,书里面介绍了一位卖烧鹅濑粉的老板,这个老板每天一大早就四处寻购“走地的瘦身鹅”,绝不买随时可送上门来的用饲料饲养的肥鹅,因为怕老街坊们说“怎么变了不同的味道”。此外,书里还提到的两位只用一种鱼做鱼丸的“李枝记”老板夫妇,他们的鱼丸一定只用半斤以上七两以下有“油水”的活鲮鱼,最后一道工序则一定是他们亲自用双手挤捏出来鱼丸,这样才好吃。
“遗憾的是,似乎有太多人是在误解和偏见中看东莞的。”李炜坦言,东莞人“升了富了不变形”与他们在精神上的某些传承和坚守密不可分,至少有重情讲义、诚信勤力、低调谦虚、务实明理、包容并蓄等几个方面,而这也是他心目中的东莞精神、东莞价值和东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