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举行马拉松长跑活动,我不禁想起了如何坚持体育锻炼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质条件远不及现在,但人们身体状况尚算良好。以我看,这与当时推行“劳卫制”有关。
“劳卫制”是从前苏联学过来的,全称是“劳动卫国制”。它要求青少年从体力、耐力、速度、灵巧等方面,全面提高,增强身体素质。当时,大家也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学校,学生起码要达到“劳卫制”一级的水平。这刚性的规定,管你通不通,也要执行。
那时候,每天下午5时至6时,是法定的“文体时间”。学生们纷纷要放下书本,或是集体唱歌跳舞,更多的是到运动场上打球、跑步,或者练习单双杠。我最怕拉单杠了,因为要做“引体向上”若干次,我臂力不佳,拉到最后几下,龇牙瞪眼,引得女同学扑哧一笑,我便像泄了气的皮球,应声滚下。不过,我游泳水平不错,一到泳池,如鱼得水,让哥们另眼相看。最受益的是,中学时我有胃病,经过在大学里一段“劳卫制”锻炼,竟全好了。后来我们全班都拿到了大红封皮的合格证书,大家感到无比光荣。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们强调向前苏联“一边倒”。在教育体制上,也照搬不误。例如有段时期忽然要学前苏联的“五时一贯制”,上午9时上课,中午吃过午餐,跟着上课到下午3时。这下子,广州的师生惨了,这里热天时间长,课室既无风扇,更没空调。中午热气一蒸,饭气一升,瞌睡虫便爬上眼皮,大家昏昏欲睡,上课效果极差,最后也搞不下去。
前苏联的教育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其负面因素,自不待言。但是,其中的一些举措,像“劳卫制”强调加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锻炼,强调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却有可取之处。我们切忌“把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据说,在前苏联解体以后,现在的俄罗斯,依然还有“劳卫制”的做法。至于我们的老祖宗,也很重视青少年体质的培养。孔夫子就开设“礼、乐、射、御、书、数”等课程。所谓“御”,是驾御战车;“射”,是射箭,这都和体质锻炼有关。而且,他和弟子们曾“在陈绝粮,三月不知肉味”。试问,如果平时缺乏体育锻炼,那些弟子尽是些“胖墩”和“豆芽”,能熬得下去吗?
其实,前苏联的教育体制,有许多方面来自老欧洲的教育传统。老欧洲的教育,重视专业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重视人文精神和身体素质的培养,有别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的“实用主义”的教育。事实上,那时美国一些学校对自身的弊端也觉察到了,并且后来有所改进。我以为,吸取欧洲以及美国属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我国的优良的教育传统结合起来,根据我国国情,建立中国的教育体制,应是我们当务之急。至于对“劳卫制”如何评价,倒在其次。
你说我说:
梁启超曾言,少年强则中国强。都说现在的娃娃们见多识广,能言好动,但体质弱,无纪律,人们也开始意识到了强健孩子体魄的重要。军训、夏令营等新形式的活动屡见不鲜,我到黄埔军校参观时,就常见有学生营训。(读者:大鱼)
黄老先生参加童子军,有着战事频发、民族受辱的历史背景,但那种追求强健体魄、崇尚勇敢奋进的精神仍值得学习。如今小孩儿们虽戴红领巾、着统一服装,但身体素质差、团队意识弱、生活自理能力低等问题也常被诟病,算是遗憾。(读者:叶也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