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中国科学报】叩开世界大赛胜利之门

稿件来源:中国科学报2013-11-28第8版 作者:徐晓雯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11-28 阅读量:

“当中大的名字回荡在整个报告厅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整个人仿佛要飞了起来。”谈起获奖时的情景,中山大学团队顾问、中大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蒋帅记忆犹新。

近日,合成生物学顶尖赛事——国际基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全球总决赛(iGEM,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落下帷幕,中山大学SYSU-Software队问鼎软件类全球最高奖项——最佳软件项目奖,并斩获总决赛金牌。另一支代表队SYSU-China队夺得最佳网页奖,并取得了全球第三名的好成绩。

iGEM赛场显中大风采

两支中大代表队由软件队与实验队组成。以生命科学学院为主导,涵盖了逸仙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等的参赛队员,个个堪称学院的“大牛”级人物。

以SYSU-Software命名的软件队针对“如何处理复杂的生物系统及作出准确的模拟预测,从而自动化设计和构建人工生物”这一挑战性技术问题,开发了一个软件系统CAST Designer(Computer Aided Synbio Tool)。

据该队指导老师杨建华介绍,这一软件系统的核心是基因通路设计,它可以快速处理海量数据、进行计算机自动化理顺调控、用方程式预测出实验下一步的可能性结果并对正误作出判断,从而帮助科研人员减少实验时间、提高实验效率。

另一支队伍——实验队SYSU-China,它的项目则是以合成生物学思路为基础,研究出“诱导多能干细胞防癌系统”。当检测到新生细胞中有不符合要求的细胞或癌细胞时,系统装置将自主启动,将癌变细胞及时“杀死”。SYSU-China队打算先在裸鼠身上验证“防癌系统”是否能够抑制活体肿瘤的发生,并将其实验范围逐渐扩大到动物的肺、肝、肾等组织。

在实验队SYSU-China队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支小插曲。一名中途进组的队员在报名时忘记填写年龄,导致系统默认其超过了24岁,使得原本由本科生组成的队伍“误入”研究生组。尽管如此,这支队伍最终还是获得了研究生组全球第三名的好成绩。

“按照研究生的标准也能得到国际认可,可见我们还是很有实力的。”虽然有些许遗憾,但蒋帅的语气中却带着一份自豪。

敏于行,讷于言

学术研究需要经过反复验证才能得出结果,为了拿到精准的数据,高强度的脑力与体力劳动在所难免。在准备阶段,SYSU-Software队的同学们经常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12点,任务进行到中途,也有同学因情绪影响到了工作。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对方,大家便默默地替那名队员完成了他的工作,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精神支持吧。”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0级学生郭捷昕认为,所在团队的最大特点就是“敏于行,讷于言”。

而SYSU-China队在5月至7月间遇到了实验中最艰难的部分。当时整个项目进行到了干细胞培养放置检测阶段,因为一些问题导致实验数据始终达不到理想的要求,致使有一段时间小组的气氛非常压抑。

“我们在决赛汇报的时候形容这段时期为nightmare(噩梦),场下所有的队伍都报以会心一笑,显然大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蒋帅说。

作为团队的顾问,蒋帅还曾有过一周内连续40多个小时观察实验数据,通宵5天制作网页的经历,尽管非常辛苦,他也常会笑着说:“经常待在实验室的人都知道‘实验不等人’,需要人去适应实验,而我就是最好的证明。”

国际视野就此打开

对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1级学生李健弘来说,此行还有一项意外收获,那就是得到了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Gil Alterovitz的赏识,并参与他的疾病预测多学科交叉项目。

而在文化思维方面,一些来自欧洲的参赛队伍也吸引了他们的注意。不同于大多数重视比赛结果的国内高校代表队,这些金发碧眼的年轻人似乎是抱着享受过程的心态参与其中,甚至在赛前申请奖项时把银奖当作最终目标。看到他们在如愿以偿之后大声欢呼,中大参赛队员们也不禁被这种注重积累经验的乐观精神所感染。

谈到未来的发展方向,SYSU-Software队的成员都有所规划。在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学生李家劲眼中,纽约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对他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而风景如画的城市——波士顿则给郭捷昕留下了深刻印象,灵动的花草、摇曳的树木让他至今念念不忘。“如果未来有机会,还是希望能多出去见识一下。”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