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新階段:港澳定位與角色」國際學術研討會今日在廣州舉行。與會專家指出,CEPA實施10年強化了香港服務業競爭優勢,但也凸顯出三大問題,如對雙邊服務貿易的促進作用不如預期,金融和保險等優勢產業僅佔香港向內地服務輸出總量的2.8%。專家建議,今後可在粵港澳自貿區中,建立以「負面清單」和「准入前國民待遇」為核心的高標準投資體系,三地共同打造「CEPA升級版」。
【本報記者方俊明、官文清、董謙君廣州十六日電】此次高規格的研討會吸引了來自兩岸四地及外國的逾60名研究粵港澳合作方向的權威專家與會。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毛艷華在會上指出,CEPA實施以來,內地和香港均從中受益匪淺,目前內地已成為香港服務貿易出口的最大輸出地和進口最大來源地,而香港亦成為內地最大的服務貿易夥伴。而CEPA亦增強兩地服務貿易的互補性和競爭力,如香港TSC指數(服務貿易競爭優勢指數)從2002年的0.22上升至2010年的0.38。
但毛艷華坦言,CEPA實施10年來漸凸顯出三大問題。首先,其對雙邊服務貿易的促進作用不如預期顯著,10年來香港對內地服務輸出佔比一直徘徊35%左右,並未刺激本港服務業大幅「北上」;甚至在內地輸入服務貿易總量的比例還趨於下降,從2001年的25.1%跌到2010年的15.4%。其次,香港對內地服務業輸出仍集中在傳統領域,如運輸、物流與分銷等傳統服務業申請北上證書的數量佔比近半。
前店後廠模式仍未改變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現代服務在雙邊服務貿易所佔比重仍非常低,香港與內地『前店後廠』的分工模式仍未改變。」毛艷華提及,如金融和保險這兩個優勢產業僅佔香港向內地服務輸出總量的2.8%,但該兩項服務在香港全球服務輸出中佔比高達12.9%。而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陳廣漢補充說,香港對內地的商貿服務和運輸服務近年甚至呈現下降趨勢,「可能原因一是隨着中國入世後進一步對外開放,香港在人員、貿易中轉站的重要性下降;二是內地產業轉型降低了對這兩種服務的需求」。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左連村也指出,粵港澳服務業合作在政策、管理體制、法律與行業環境等仍存障礙,如隱形政策壁壘、不同地區的政策差異都影響三地合作。他建議,今後粵港澳服務業可在現代物流、旅遊、金融、專業服務、信息服務、科技服務、會展業、創意產業等8大產業深化合作,在廣東設立粵港澳服務業深化合作的試點,建立更多的服務業合作發展園區,促進服務業產業集群的發展。
取消對港專業人員限制
毛艷華建議,粵港兩地合作應有所突破,如今後可在粵港澳自貿區中,建立以「負面清單」和「准入前國民待遇」為核心的高標準投資體系,同時採取備案制和事後監管的行政管理體系,三地共同打造「CEPA升級版」。陳廣漢補充說, 「准入前國民待遇」在目前全球貿易自由化中成為新趨勢,建議先在橫琴、前海和南沙等地建立自由貿易區,先行先試使用「負面清單」的形式給予香港企業「准入前國民待遇」。而在自然人流動方面,則應盡快落實和完善專業資格互認,逐步取消對香港專業人員的各種限制,以全面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
粵港航空業合作空間大
【本報記者方俊明廣州十六日電】香港中文大學航空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羅祥國16日在廣州舉辦的「中國發展新階段:港澳定位與角色」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指出,目前香港航空業正受到廣州和深圳機場的嚴重挑戰,現時服務80%的珠三角旅客和空運預計到2030年降至65%。但粵港航空業在競爭中也將在航空公司代碼共享、航空培訓、融資、通用航空等7大方面的合作空間巨大。
羅祥國表示,如今香港機場正面臨周邊機場的激烈競爭,如廣州和深圳的機場都紛紛擴建跑道,而香港興建第三跑道需要超過10年的時間,且第三跑道的興建依然受到很多挑戰,尤其在環境議題上。新加坡機場也可能在2020年前將其軍用跑道轉至民用,而第四條跑道將在2025年前落成,為現有容量7000萬人次增加一倍。同時,香港航空業還要面對人力短缺的問題,情況會在第三跑道營運時更加嚴重,預期增加5萬個額外就業職位。此外,現時沒有足夠土地予航空物流業發展。
但他也指出,粵港航空業將在競爭中加速協調和融合。首先,香港機場將於第三跑道落成前(2023年)全面飽和,這有利於珠三角機場間的分流合作,香港機場和航空公司可為珠三角提供優質航空服務。而隨着港珠澳大橋於2015年建成,廣深港高鐵於2016年全線通車,及港深機場高速鐵路等跨境基建全面落成,將促進「一小時生活圈」雙向的經濟與社會互動,更多珠三角和香港乘客或會選擇周邊機場。
「從長遠來說,國泰/港龍或可能與深圳航空、澳門航空等探討代碼共享。」羅祥國認為,中央政府會批准珠三角空域進一步開放:2020年時香港和珠海空中管制管理全面協調和改善其他措施。而香港航空業在港府推動下,會向珠三角提供培訓,香港可發展成為區內的航空訓練樞紐。同時,香港的金融服務可向珠三角的航空業提供所需資金,直接銀行貸款,安排赴港上市招股,飛機租賃等。而珠三角在通用航空方面也將進一步開放和合作,包括直升機服務、商業飛機服務、私人飛機服務、維修服務、機師訓練等。
粵港澳自貿區制度須創新
【本報記者方俊明、董謙君廣州十六日電】最近熱議的粵港澳自貿區概念,也成為16日舉行的「中國發展新階段:港澳定位與角色」國際學術研討會探討的主要話題。有專家在會上引述國家商務部人士透露,粵港澳自貿區跟上海自貿區的性質不一樣,而國務院副總理汪洋正推動加快這一事宜, 「但目前具體名稱還沒確定,未必叫『粵港澳自貿區』」。也有專家建議,可在粵港澳自貿區內實行類似香港的制度,在法律、教育、信息、通訊等4大方面進行制度創新。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教授、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宋恩榮認為,上海自貿區在利率市場化、資本帳兌換和人民幣離岸業務各方面,都會作新的嘗試。長期而言,如果上海自貿區改革成功,香港面對的競爭壓力將會大增。他認同,今後香港要加強跟廣東的深化合作。
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指出,如今廣東相比上海僅有的優勢是開放,要加快聯手港澳共建自貿區。他建議,可從法律、教育、信息、通訊等方面進行制度創新,如香港法官可到自貿區執業,香港的公、私立院校直接引入自貿區辦學,上網如港澳般自由化,而在自貿區不用撥00852就可以直打到香港等。「如此,不是申請稅收優惠等政策,而且有別於已獲批的上海自貿區,獲中央批覆的可能性大大提升」。而且,將南沙、橫琴和前海等「打包」申設粵港澳自貿區,還有一個明顯優勢是毗鄰東盟,而在中國─東盟自貿區加快建設過程中,粵港澳自貿區可充當先行先試的地區。
「對『粵港澳自貿區』的制度創新來說,香港就是最好的自貿區榜樣,可在區域內實行類似香港的制度。」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張亮建議,廣東應注重用「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是將工作納入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以及新一輪自貿區建設之中,另一方面,繼續在CEPA框架下大力推進粵港澳緊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