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夏我借了此五册,适值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奉令疏散,我还书给图书馆时,他们说已装了箱,不肯收书。害得我把这五册书放在包袱内,背着逃难,疏散路程由连县、连山、八步、罗定、茂名,藏身湛江培才中学。1945年底,抗战结束,又把此五册提着走路返广州,送回中大图书馆,职员皆不肯收。他们宁愿当作疏散时失掉,以免麻烦云云。
—— 黄永棣在辞典扉页上的题记
69年还书路,中山大学著名音乐家校友黄友棣终全信义。抗战时期他借出中大图书馆5本大辞典,重达20斤,两度还书都因战乱等原因无法如愿,辗转多地后定居台湾,无奈归还高雄“中山大学”。中大图书馆馆长程焕文三度“要书”,终促成书籍归还。
校友借书六十载欲归还
中大图书馆馆长程焕文在2004年80周年校庆时,从副校长李萍教授那里得知,一位老校友在抗战时从学校图书馆借出一套音乐大辞典,一直想归还,但因身在境外,未能如愿。这位校友就是黄友棣。李萍嘱咐程焕文去联系,不过该校友行踪飘忽,始终没有联络上。
黄友棣1912年出生于广东高要,1930年入读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系。1940年,国立中山大学由云南澄江迁返广东乐昌县坪石,黄友棣应聘返师范院校任教。他是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教育家及文学家,一生作曲超过2000首,抗战期间谱写的《杜鹃花》已风靡一甲子以上。
两度还书未果 赠交台湾中大
正是在抗日烽火中,黄友棣从转移到坪石的中大图书馆借出5册英文版的《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辞典》。这是当时权威的音乐工具书,5册重达20斤。
由于战乱,学校疏散,黄永棣多次还书未成。辗转流离,黄友棣来到台湾,书籍随之而至,他仍念念不忘还书一事。最后他在1998年将辞典赠交高雄中山大学图书馆典藏。他说,总都是“中山大学”,勉强算是书归原主。2010年黄永棣先生逝世,书籍始终没有“回家”。
馆长三度“要书”
程焕文得知这段往事后,在2010年拟定了一封致高雄中山大学杨弘敦校长的长信,希望对方归还书籍,恳请赴台访问的副校长陈春声转呈。不过,他之后得知,因“时机不成熟,校方决定暂时不移交。”
一年后,杨弘敦来中大访问,程焕文抓住时机二度“要书”。杨弘敦表示赞赏,认为应该成就这段诚信和友情的佳话。今年5月,程焕文访问高雄中大,“要书”又提上议程,双方敲定,选择两地中山大学校长互访的时机移交书籍。
200件作曲真迹原件赠与中大
昨日,还书终成行,中山大学举办归还仪式,5本辞典由高雄中山大学校长杨弘敦转交向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郑德涛,辞典虽旧,但仍毫无破损。5本书将收藏在中大图书馆特藏室,可阅读,不外借。
而同时收入图书馆的还有黄友棣200件的作曲真迹原件资料,这些资料由台湾清欢书院许伯夷提供,均是黄友棣亲自经手的手稿、制谱、校正、乐谱,其中就包括《杜鹃花》的作曲原稿。许伯夷说,这些资料都是黄友棣生前赠送给他的。
程焕文说,今年10月,中山大学图书馆已将杜鹃花定为馆花,恰好与黄友棣先生的不朽之作《杜鹃花》同名,世事沧桑,机缘巧合,“这是缘分,亦是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