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由番禺区委、区政府和中山大学联合主办的“番禺文化发展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东校区隆重举行,发布《番禺文化发展战略基础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番禺地区各有关部门(镇街)领导、番禺历史文化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广州建设新岭南文化中心的理论与实践开展研讨,就“番禺文化产业与新岭南文化”、“番禺城市发展与文化认同”、“番禺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提出意见和建议。
中山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陈春声教授,中山大学副校长魏明海;番禺区委副书记、区长楼旭逵;番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柳;番禺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淑平;番禺区政协副主席郑葆红,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学者、文化界精英,市委宣传部相关领导、番禺区各镇街各有关职能部门的领导,中山大学师生等近200人参加了活动。
发布会嘉宾致辞环节由徐柳主持,魏明海代表中山大学致辞,楼旭逵代表番禺区委、区政府致辞;研究成果发布环节由陈春声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志伟教授、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副院长程美宝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谭同学副教授、中山大学工学院邓院昌副教授、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袁奇峰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讲师梁增贤博士分别对《番禺文化发展战略基础研究》各个子课题进行成果发布。最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科大卫教授,厦门大学历史系郑振满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王铭铭教授分别进行主题演讲。
楼旭逵在致辞中指出,番禺历史悠久,广州古称“番禺”,番禺从符号的角度来讲是传承了广州,研究番禺的文化有更深层的意义。番禺与中山大学的合作历史悠久、内容广泛、成果丰硕,去年我们共同举办了番禺文化发展高峰论坛,围绕星海文化品牌、番禺文化产业发展以及岭南文化传承等课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与探讨。会后,双方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番禺文化发展战略基础研究课题成果,从番禺文化的历史地位、文化产业战略研究、城市化的冲击与文化调适等不同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科学的阐述。他希望各位专家、领导畅所欲言,对我区打造新岭南文化示范区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我区将继续做好成果的消化吸收工作,积极探索适合番禺文化发展的新路子,努力实现番禺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跨越。
魏明海在致辞中说,改革开放以来,番禺作为广州南部新城市的源头,积极推动改革创新和发展,除了在经济方面的、在人才集聚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还有更多的是在文化方面。长期以来番禺区委、区政府支持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和番禺区委、区政府一起合作探讨文化传承、文化产业发展,这不仅对经济发展、对社会建设有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对番禺长期可持续发展有更好的促进。他希望通过这样一个交流会、研讨会,大家能够一起发表真知灼见,对番禺的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提出更多的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关注番禺的文化发展,共同促进番禺及广州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番禺紧紧围绕广州建设新岭南文化中心的目标,努力打造品味高尚、魅力独特、文明彰显的新岭南文化示范区。去年,番禺区委宣传部委托中山大学承担番禺文化发展战略基础研究课题。中山大学课题组结合番禺的实际,经过一年多时间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跨学科合作、融合,对整个番禺文化资源进行了详尽的梳理,编撰出《番禺文化发展战略基础研究》。课题研究的内容包括了番禺文化的历史定位、番禺乡村文化与传统村落保护之提升与转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调查、番禺文化产业战略研究、番禺城市化的冲击与文化调适、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等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
观点热烈碰撞 共论番禺文化
2013中山大学新岭南文化研讨会成功举办
昨天下午,2013中山大学新岭南文化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东校区行政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两岸三地的知名专家学者在三个分会场围绕番禺文化产业与新岭南文化、番禺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认同三个主题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随后召开的圆桌讨论与大会学术总结会议上,三个分会场的主持人总结陈述了各自会场的观点并与现场观众互动。最后,中山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陈春声教授进行总结,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柳致闭幕词。
第一分会场:新岭南文化也是世界的
在中山大学新岭南文化学术研讨会之“番禺文化产业与新岭南文化”分会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冯原、广东省文物局副局长曹劲、台湾中卫发展中心总经理苏锦夥、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董事会董事(科研处处长、教授)刘淼、番禺区文广新局局长何穗鸿等进行主题演讲。
冯原教授认为,新岭南文化是用世界性扩大地方性,今天是为未来创造历史;曹劲则以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文化遗产被毁的实例呼吁文物保护,期待番禺在建新岭南文化示范区的过程中作出更多的样板保护;苏锦夥提出,通过美学、创意等元素提高文化产品的价值;刘淼提出,番禺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特征,离不开海洋文化,可以从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方面多挖掘;何穗鸿说,番禺文化产业的格局初具规模形成三大块(灯光音箱产业、游戏动漫产业 、旅游文化),政府应该加大对这些文化产业的资源整合,将这些文化企业打造成世界文化品牌 。
第二分会场:穿越时间空间探讨番禺文化
以《番禺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为主题的第二分会场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谦、番禺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梁谋、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段雪玉、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刘珩、暨南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纪宗安等5位专家穿越时间、空间探讨番禺文化,强调越是本土的文化就越是世界的文化。
郭谦和刘珩两位建筑学家从实践出发,尤其是从沙湾实践出发,提出在实践中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不要人为造假,按照不同的时代建筑来进行分区保护,而且强调不要将人和物分离,强调他们的生活性。
本土学者梁谋更是通过讲沙湾话、哼沙湾著名曲调的生动方式形象深刻地分享了沙湾音乐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并提倡以“接地气”的方式向更广的地域传承以沙湾音乐为代表的广东音乐文化。段雪玉、纪宗安两位历史学教授则立足于古今、中外,以超越番禺文化的大视野,从村落的对外贸易和余荫山房的园林中寻找番禺的历史文化积淀。
第三分会场:增强群众对文化工作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第三分会场的主题是《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认同》,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蔡志祥,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副教授、华南研究中心主任廖迪生,大石街党工委书记谭斌,番禺区文广新局副局长曾芸等四位专家学者为此展开热烈交流。
蔡志祥在发言中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保护政策作了回顾,并就华侨与国际文化遗产的关系表达观点,强调番禺作为一个侨乡社会,看文化遗产必须从整体的角度,有形、无形到思想都应该总结起来。廖迪生主要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脉络下的地方文化,指出在全球化经济冲击下,很多传统技术已经没有了原本的环境,因此除了技术传授外,还需要营造一个接受传统技艺的社会文化环境。谭斌结合大石街的实际,围绕当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问题,提出需要在阵地建设、活动载体、创新共建、人才队伍等多个方面下功夫,增强群众对政府文化工作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曾芸用“建”、“管”、“用”三字概括了全面提升我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三个立足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圆桌讨论:观点碰撞的盛会
圆桌讨论由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志伟教授主持,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李炜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周大鸣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吴重庆教授分别介绍了所在分会场讨论情况,总结了讨论成果和个人体会。各种观点在碰撞、交流中得到提升、升华。
讨论过后,听众提问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有本土文化工作者请参加圆桌讨论的三位专家为粤曲的发扬光大开一剂良药,有中大学子关心番禺文化的发展,向专家寻求番禺文化应对外来文化冲击和走向世界的良方,有台湾学者分享台湾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的一些做法。还有主持人刘志伟教授询问新番禺人吴重庆教授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番禺文化如何得以保存?“文化其实是每一个人的创造,文化和历史现实之间,古和今之间,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之间都有很多秘密的通道,只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眼睛不一定能够看到它,或许穿越了几十年、上百年循环到你,或者是你注意到曾经的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可能情感很容易被打通。因此不论番禺是否城市化已经很彻底了,番禺文化还是会延续下去。”或许吴重庆教授的回答阐述了番禺文化的传承。
陈春声:打造新岭南文化示范区关键是人
陈春声教授在总结讲话时指出,我们做番禺文化发展战略基础研究课题就是试图保留一些文化的元素和基因,乃至文化的家底将它摸清楚,这是现实的需要,另外还有很重要的学术意义。番禺提出建设新岭南文化示范区要做的事情是有可能被别人做参照系,别人在做他们的文化再造,做他们传统保育的时候,会将我们番禺的做法做一个对比。陈春声教授强调,番禺要当岭南文化的示范区,最值得珍惜的是人,番禺有一批这样的人,有老一辈的文史工作者,他们热爱自己的乡土文化,也有非常好的文化管理部门工作同志,还有很重要的年轻一辈。
徐柳:成果发布会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徐柳在致闭幕词时代表区委、区政府感谢中山大学课题组、感谢参加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学者,特别是陈春声教授。徐柳指出,研讨会达到了学习研讨、推广番禺文化和收集文献资料的效果。番禺文化发展战略基础研究一书接下来将出版发行,在政策层面会出台一些政策解决基础研究阶段发现的问题,在政策制订过程中吸引更多不同层面的市民参与,同时从硬件和软件、从队伍的建设方面,不断的推动番禺文化建设。
徐柳指出,成果发布会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新的起点上,非常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同学们,还有基层文化工作者,大家能够以更好、更高的自信和自觉,以及对番禺这个地方的热爱,为我们这个地方的文化发展一起出一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