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媒体中大

【新快报】番禺欲建新岭南文化示范区

稿件来源:新快报2013-10-18第A15版 作者:阮剑华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10-18 阅读量:

“草根音乐节”、“民俗狂欢节”、“8大特色乡土文化区”……这些都有可能在未来的番禺见到。昨日,为期一年多的“番禺文化发展战略基础研究”课题公布成果。六位教授从文化定位、乡村文化提升转型、非物现状等方向摸底番禺文化。番禺区表示,成果最终会成书,为番禺打造新岭南文化示范区提供依据。

首提“大番禺文化”概念

去年7月,番禺区与中山大学研究团队开始了番禺文化发展基础性研究课题。研究团队由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地理规划、旅游规划、理工科领域专家组成,历时一年多,于本月结题。“我们期望通过对番禺文化方方面面全面深入的基础性研究,制订一些相关有针对性的措施。”番禺区委宣传部部长徐柳说。

在关于番禺文化定位的课题上,中大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志伟首次提出了“大番禺”概念。他表示,番禺拥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岭南文化、广东音乐的发源地之一,尽管在地图上番禺的行政范围逐渐收缩,但文化是长期积累沉淀的结晶。

“岭南士大夫文化的栖息地、水乡文化的传承地、城市文化根基于乡土”,这是刘志伟对番禺文化的定位结论。他表示,广州市区随着城市发展、城中村改造,很多本土文化的基础被摧毁,南沙区未来发展更多考虑新型城市,只有在番禺能够兼顾起来,很好守护本土文化。

专家呼吁少归类多传承

“失传数百年的沙湾水色重现,停办已久的关帝十乡会恢复……”中大博雅学院副院长程美宝提出了促进传统再造的观点。

“很特别的是,潭山自梳女传统变成了男士主导,因为有3位男士积极参与其中。”程美宝举例说,这种再造传统、凝聚社区恰恰符合联合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倡议。

谈及对番禺文化保护,程美宝认为不应局限于现代名录式分类,需顺应传统的宗教、乡村秩序特色。“如沙湾、潭山飘色本来北帝诞时表演,但现在都变成了国庆时表演,和本地人没有太大的关系。”

她建议,政府应适当地制定行政和财政措施,扶持具有社区认同感的项目,恢复乡村社区的习惯和礼仪。

两位专家建议文化分区

中大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袁奇峰则提出番禺文化板块概念,“希望在未来番禺的版图中形成一些文化的板块,比如说南站地区,可以打造南部商业文化区;大学城和创新城可能会构筑非常有意思的知识经济基地;传统的番禺行政中心的特色文化要提升;沙湾传统历史要保护;广州新城板块可能是现代水乡、活力之都的新城格局;莲花山是传统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村落的保护,海鸥岛是田园风光、都市农业地区。”

中大旅游学院梁增贤博士则建议,番禺要建立起几个能够支撑起整个番禺文化旅游的复合体、功能区,如莲花山-渔港码头片区、宝墨园-沙湾古镇片区、大学城-小谷围珠江主航道片区,形成一种功能、形象、主体都相对统一的片区。此外,他还鼓励举办番禺国际民俗狂欢节,同时结合现代都市生活的时尚,结合绿道建设,开发公路自行车挑战赛,以及引进越来越受年轻人喜爱的露天音乐节等文化活动。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