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番禺文化发展研究成果发布,专家建议 政府介入“非遗”保护应有度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3-10-18第AII05版 作者:刘怀宇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10-18 阅读量:

“番禺文化包涵了岭南文化和土着文化两方面,要在这样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现代城市文化,发展出番禺独有的文化特色。”昨日,由中山大学承担的番禺文化发展战略基础研究课题成果正式发布,专家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就番禺文化的多个重要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据介绍,中山大学课题组结合番禺实际,经过一年多时间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跨学科合作、融合,对整个番禺文化资源进行了详尽的梳理,编撰出《番禺文化发展战略基础研究》。课题研究的内容包括了番禺文化的历史定位、番禺乡村文化与传统村落保护之提升与转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调查、番禺文化产业战略研究、番禺城市化的冲击与文化调适、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等等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

历史定位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刘志伟教授:要以乡土文化为根基发展城市文化

番禺文化的历史定位主要是概要性作用。解读“番禺”,史籍中的“番禺”这个符号包含两重意义,一是士大夫文化的取向,二是土着文化的本土取向,番禺的文化就可以从这两个取向的交织角度进行定位。很多住在番禺的人,他们认为自己代表了中原文化,认为自己把中原文化带来这个地方。其实番禺文化包含两方面,一是岭南文化,二是土着文化。番禺的许多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关系网都展现了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不少本地村民就对自己的民俗活动有着感情、兴趣和动力。番禺的水乡文化虽然不是南沙区大片的沙田水乡文化,却随处可见坐落于大宗族边上的疍家墩,这可以说是番禺特有的水乡文化,区别于南沙区的大片沙田水乡。

最新的现代城市发展中,番禺的大学城、华南板块、南站这些都是城市扩张出来的,跟原来的旧中心没有关系。怎样让番禺本土文化在这些新区发展中仍然能够继续延伸,使传统文化有一个现代发展的本色,这是番禺区的文化建设应该更多去考虑的。

番禺要以乡土文化作为根基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城市文化,这样才能发展出番禺独具特色之处。

非遗保护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教授程美宝:“非遗”项目无“高低之别”

通过对乞巧、飘色、龙舟的实地调研,真实感受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旧发挥着为当地社区提供认同和持续感的作用,符合联合国强调“非遗”须有助于维系“社区”的精神。在城市人感到价值缺失和空虚的当下,乡村社区的习惯和礼仪所体现的归属感,俨如古寺钟声,呼唤着现代人的心理回归。

此外,“非遗”项目无“高低之别”,现代的分类会否因保护行为进一步的制度化而造成项目与传统文化更快地分道扬镳,反而加速了民间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消失,前景令人担忧。比如非遗的经费补贴,这对一些生活条件不好的传承人非常有意义。但是另外一些传承人,因为非遗本身就是一种商品,能够赚很多钱,所以这种补贴对他们没有什么意思。经费是支持很多非遗项目能够做下去的原因,有些地方政府钱会比较多,但是会拔高市价,效果反而不好。乡村习俗变成非遗之后,往往会剥离社区的宗教脉络,甚至变成了商品,破坏了社区关系。

要不断推动“非遗”的“再造”,而且政府介入“非遗”保护应有度,制定适当的行政和财政措施,扶持有助于维系和增强社区认同感的项目,特别是对没有“商业价值”但又值得维护的项目予以适度的补助。

村落保护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谭同学:理性申报遗产保护 避免大拆大建

从乡村文化和传统村落的特点来说,番禺文化是非常有特点的——沙田农业、桑基鱼塘延续历史文脉;当地老百姓身份认同是非常强的;村落文化资源非常丰富。随着番禺发展越来越好,历史相关者越来越复杂,与依然纯粹的传统农业型地区,有着很大的差别:一是村民,是传承者和保护主体,要让这个主体真正收益;二是村集体和民间组织,比如说村民的代表。村集体和各类民间组织可以有效地督促乡规民约执行;三是政府和相关部门,是引导者和管理者。四是旅游者,对文化保护和提升,起着外围的作用。

建议今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理性申报、科学保护、审慎建设,如果大拆大建搞的不好就会出现很多假古董,尤其我们需要注意国家新编制的指标体系,要跟上步伐才会更好地做好保护。

他还建议番禺转变村落保护工作的理念;加强对名录外的保护;突破单一“名录制”保护模式;建立“社区营造”保护模式。

文化产业

中山大学工学院副教授邓院昌:文化产业要与科技和潮流结合

番禺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总量大,文化产业结构也比较全面,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富有成效,有些行业在全国占优势;文化资源丰富,有很多传统岭南文化资源。但也存在不足,如文化产业资源挖掘不够,对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还不够,文化企业融资渠道不通畅,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单一,部分企业规模小,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

邓院昌建议要深度挖掘岭南传统文化资源,走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结合发展的道路,使文化产业成为番禺战略性支柱产业,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他还建议文化企业应该意识到两点,一是文化产业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产业,虽然有很多的机遇,因为国家在倡导,但是也有很大风险,因为创意产业很容易被淘汰,如果不跟科技结合、不跟时代潮流结合的话。二是传承与创新要结合,如果不立足特色文化也不可能有自己的优势,如果不将特色文化进行创新也不可能获得发展。

文化调适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袁奇峰:纳入大广州体系 融合提升多元文化

城市空间秩序是城市文化秩序的反映。当前,番禺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时期,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大家都赚到钱了,但是乡村受到很大的影响,城市的经济、城市的社会、城市的文化也并没有确立起来。现在出现的局面是:乡村已经溃败,而城市还在探索,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个时期。

番禺180万的总人口,有80多万的外来人口,在广州市仅次于白云区的外来人口数量,这对番禺文化的冲击非常大,因为他们可能带来四川文化、江西文化、湖南文化。面对多元拼贴破碎空间和多元拼贴破碎社会的状况,番禺如果不能形成番禺文化,不形成番禺的共识、番禺的认同,那么就不可能有番禺的文化,就不可能走出在路上的困境。

番禺正在由传统的独立的城市走向广州功能区的一部分,正在日渐被纳入大广州的体系之下,所以其城市文化品位的打造也应借此提升自我内涵。此外,要通过引导一些符合番禺需求的、都市区市民需求的现代文化的发展,从而增加番禺文化的现代性。构建一个各阶层融合的社会,需要激活社会力量,培育市民阶层、构建社会各阶层对话和共商的平台,在此基础上,构建番禺的市民社会和城市文化,这才是番禺文化提升的最终方向。

文化和旅游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梁增贤讲师:要建立文化旅游复合体

番禺既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也具备雄厚的旅游产业基础,而新时代下的文化旅游产业强调的是创新,以及与消费相结合,即把大众消费拉动起来是实现产业活力的关键途径。

番禺有几个重要的景区,长隆是整个广州市的旅游名片,但长隆跟番禺本地的文化旅游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下一步要考虑如何让旅游项目表达番禺地方文化。从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角度来看,莲花山、广东科学中心、宝墨园等分别代表着宗教文化、现代科技、传统民俗与旅游业的无缝对接。文化和旅游相结合既要保证本地原来老番禺居民的需求,也需要考虑近年来到番禺区居住的人群的需求,还要考虑旅游人群的需求。

番禺要像北京传统中轴线、上海外滩一样,能够建立起少数几个能够支撑起整个番禺文化旅游的复合体、功能区,比如说莲花山-渔港码头片区、宝墨园-沙湾古镇片区、大学城-小谷围珠江主航道片区,形成一种功能、形象、主体都相对统一的片区。要营造一些能够代表城市文化风貌的标志,要有一些地标性建筑和文化符号,让大家进入番禺就能够切实感觉到这里的地方感。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