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卫生部日前主办的第四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总决赛中,中山大学代表队勇夺总分第一,从而实现赛事“三连冠”。记者昨天获悉,作为中国顶尖医学院校,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素有重视临床教学的优良传统,鼓励医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触临床,练就过硬本领。在课堂上,热门美剧辅助教学、角色扮演讨论一一上阵,让学生直面医生职业困境,锤炼“仁心仁术”。
角色扮演练仁心:好医生“辩”出来一袋血 两病人给谁用
近年来,许多医疗行业剧集赢得观众追捧,缘于对“仁医”的探讨。“仁心和仁术同样重要。”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中山大学医学教务处处长肖海鹏说,为了培养出“仁医”,学校在人文教育体系建设上想出了不少新招。医学生在上第一堂医学课程人体解剖学时,要向为医疗事业捐献遗体的志愿者致敬,并将遗体尊称为“大体老师”。此举旨在培养医学生敬爱生命。医生从业中常遭遇伦理问题,学校便鼓励学生们去做义工,了解围绕艾滋病防治、器官移植、人工流产等产生的社会问题和伦理争论,还利用热播的医疗行业剧等影像资料来探讨现实问题。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担了中山大学60%的医学教学任务,临床医生常把出诊时遇到的伦理难题带到课堂上分享,让学生们体会“好医生在病人面前修行”的不易。在一堂课上,肖海鹏讲了一个案例:血库告急,只剩一袋血,但两个病人等着用。一个是有“背景”的老年晚期癌症患者,一个是受了外伤的年轻民工,该如何抉择?扮演主治医生的同学们为此争论不休。
有些同学选择先给民工输血,理由是要关爱弱势群体,有人主张“治疗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比挽救病入膏肓的老人更有意义。”一些同学站在另一边:“晚期癌症老人如不输血,也会危及生命,岂能置之不理?”也有人担心,不听上级领导的招呼,“会不会惹来麻烦?”
最后,难题是这样解决的:从人道主义原则出发,老人和民工各用半袋血,稳住病情,同时向血站申请支援,或者通过各类媒体向社会求助,呼吁志愿者前来献血。“课堂上的讨论道出了医生从业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学生们称,这种角色扮演式的课堂讨论,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实现“治病救人”理想所需要经受的心灵拷问。
逼真假人试妙手:模拟人能呼吸、有血压、会眨眼、有“心跳”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医生不练好临床技能,对不起病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脾外科赖佳明教授说,医生不会看病,多因临床技能差,临床技能的提高离不开大量练习。然而,随着医学伦理的进步,病人维权意识的增强,如今许多操作不能直接在病人身上练习。“医学生只有考取医师资格证才能独立操作,”参赛队“总教头”、中山一院血管甲状腺外科王劲松主任医师说,然而,如果没有足够的练习,医学生永远不会看病,也很难考到“牌照”。
为了让学生锤炼医术,学校斥巨资设立临床技能中心,ICU(重症监护室)、病房、手术室、产房等环境均复制医院真实场景。躺在病床上接受学生治疗的模拟“病人”能呼吸、有血压。用光照射眼睛,他会眨眼;按压心脏,他的胸膛会上下起伏。这是记者昨天在中山大学临床技能中心看到的一幕。这种超仿真模拟人38万美元一台,可以让学生完成心肺复苏、各种急危重症的抢救等练习。新生儿抢救等也可以利用儿童版模拟人完成训练。腹腔镜微创手术可在可视电脑操作系统中进行。局部缝合时,学生的手稍一抖,显示屏上的针马上掉落,与真实手术场景无异。
临床技能大赛 医学生试金石
128项临床技能、知识考核
内、外、妇、儿、急诊、耳鼻咽喉、皮肤、麻醉、影像、病理等
主治医师水准
大赛尤其是总决赛考到的一些技能,是主治医师才能达到的水平。
白衣天使养成记
早实践
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行教学改革,要求学生做到“三早”,也就是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今年毕业的谭年娣说,在中大,五年制和八年制医学生的正式实习分别放在大五和大六,在此之前还有“见习”。实际上,从入学开始,同学们就接触到治病救人的技能,军训时要掌握心肺复苏技能,用同学们的话来说,“医学生也可以救人”。
“预见习”
从大一寒暑假起,大家还会拿到一份“预见习”手册,利用假期,到家乡医院进行学习。“‘预见习’实际上更像是志愿者,不能进行临床操作,”2012级研究生何伟说, “预见习”能够感受到医生工作的真实氛围,增加了对病人和社会的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