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都市报】流动商贩千人调查

稿件来源:南方都市报2013-09-16第AII03版 作者:南方都市报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09-16 阅读量:

今年3月初,广州城管小贩兵戎相见引发全国轰动。7月,湖南、哈尔滨接连两起城管小贩“血”的冲突让话题持续升温。9月,“被掐脖子”的女小贩李盛燕和广州城管对簿公堂。

流动商贩乱摆卖治理,这个让城管最易掉进“塔西佗陷阱”的执法事项,需要重新审视。

据官方数据,广州目前有30万流动商贩,高峰期达到35万。他们是谁?来自哪里?如何摆卖经营?对广州有何期待?

南方都市报于今年8月联合中山大学、凯迪数据研究中心,共同发起“广州市流动商贩调查”。历时1个月,发放问卷1000份,范围覆盖市内10区(增城、从化除外)。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观察法,从流动商贩群体的人员构成和不同摆卖种类小贩的行为模式两个维度为切入点展开分析,试图多角度、全方位呈现广州3 0万流动商贩的整体样貌,为大数据时代的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而广州流动商贩治理的“解剖”模板,将对全国具有标本意义。

宏观分析

年轻化:20多岁青年超4成

近千名受访者中,约43%为19岁至29岁之间的青年,30岁至39岁的受访者比例居第二位,约占26%,值得注意的是,18岁以下的受访者占比近10%,60岁以上的摆卖者寥寥无几。可见,当前的流动商贩呈现年轻化趋势。

文化程度调查中,上过初中的占比达35%,拥有小学文化和高中(中专)学历的都约占25%。这个结果印证了人们对流动商贩群体的固有印象,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个别受访者上过大学,比例仅为1.3%。大学生加入流动商贩群体,值得关注。

家境:过半以摆卖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

月收入调查一项,最集中的两个收入段为1501元至3000元(约45%),和1500元以下(约31%),两项占比约76%。最新统计的广州市最低工资标准为1499元/月,两三千元收入意味着,摆卖可以看作一份工作的基本工资。

在家庭年收入构成中,摆摊收入占比超过一半的约有52%,27%受访者则表示“全部靠摆卖为生”。这组数据证明一个流动商贩背后,不是“一张嘴”而是一家人。

摆卖特征

长期看高流动性,一定时间内又相对稳定

论资历,3年内的“资浅”流动商贩占比近7成,5年以上的“资深”流动商贩占比不到2成。摆卖历史1年以内的占比高达37%。研究者分析,近年城管提出文明执法,人性化管理等,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摆卖行当的吸引力。

从挪窝的频度上看,一年内基本不换点,相对固定的比例和三天两头“打游击”的比例都趋于24%,表示从未换过点的也有约21%。

调查将“换一条路视为换一个点”。受访者对该题理解有弹性,普遍反映在一个区域内摆卖相对固定,“城管来了我就在附近换条街摆,城管走了我再回原地。”

从较长时间看,流动商贩行当具有高流动性,以1年或者更短为一个时间点观察,流动商贩往往具有相对稳定性。相对稳定、职业化,使得协会化管理成为可能。

独自经营为主,人际圈集中在老乡

摆卖模式上,独自经营的超过7成,和家人合伙的也超2成,跟其他人合伙的约6%。他们当中,超8成没介绍过亲戚朋友来广州营生。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摆卖生意不好做,不希望自己的亲戚朋友来广州受苦;二是摆卖存在一定竞争性,小贩总数特别是与自己“同行”的小贩多了以后,自己的生意会受影响。

生活在广州,他们的圈子也比较狭窄。调查者以“乡情”、“人缘关系”为出发点,试图了解流动商贩的关系网络。

老乡之间的摆卖点也许并不相邻或者相近,共同进货和互动摆卖消息是他们联络感情的渠道。有约38%的受访者表示偶尔会跟老乡一起进货,35%的受访者则表示从不跟老乡一起进货,经常跟老乡一起进货的比例约为27%。和老乡偶尔互通摆卖消息的比例约为44%,经常互通消息的约占38%。

应对策略

息事宁人者超8成

小贩眼中的城管是何种形象?

调查发现,遇到城管来执法,选择主动离开的比例约90%;城管劝说后即离开的约占7%;先求情,如果城管态度强硬再离开的约占2%;“硬碰硬”,就是不离开的不到1%。

把第一种情形定义为“放弃”型,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形定义为“谈判”型,第四种情形定义为“抵抗”型,可见,约90%人是选择“放弃”的,跟城管“硬碰硬”的,只有不到1%。

和城管“打交道”的经历也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跟城管甚至没有产生过口角,约95%的受访者没有跟城管有过肢体冲突。经常发生口角和有肢体冲突的比例分别为2%和0.75%。

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曾在总结后亚运时代广州流动商贩的特点时称,有团伙倾向,要防范乱摆卖演变成治安问题的可能性。调查显示,当遇到城管收附近商贩东西,选择远远离开的约占70%,在附近围观的约占9%,看和商贩关系亲疏决定管不管的约占12%,帮助商贩辩解的约占7%,真正出手阻扰城管执法的只有1%。

最不能忍城管打人骂人

以往小贩和城管冲突往往发生在收缴暂扣物品这一行为产生的时刻,也就是所谓的“动了利益”的时候。本次调查发现,小贩最不能容忍的城管行为中,收缴暂扣物品仍旧属于小贩“不能忍”的前三,占比约52%。占比第一的是,城管骂人或打人,约占75%;第三名是破坏经营工具,约占44%。

这一新变化表明,小贩越来越期望得到“尊重”,城管执法态度的改善,在减少小贩城管冲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小贩对城管执法态度总体感觉中,认为城管“执法粗暴,会动手打人”的比例高达近10%。城管不文明执法程度比较高。关联分析显示,跟城管有过冲突的小贩,对城管执法效果的总体评价普遍低于他者。

政策改善

过半认为摆卖对城市“产生一点影响”

在你觉得自己的摆卖行为对城市交通、环境有无负面影响调查中,56%受访者选择“会有一点影响”。这种选择是中肯的,也表明流动商贩有意识尽量降低负面影响。

数据支持

凯迪数据研究中心

分析支持

中山大学城市治理与城市发展研究所

项目指导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导、中山大学城市治理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何艳玲

课题组成员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研究生王安涛、郑文强、钱蕾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