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广州论坛将于8月30日举行,主办方之一中山大学昨天召开了首场新闻发布会。会上,专家组成员有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李适宇、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袁奇峰,以及广东省政协人口与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中艺。
袁奇峰透露,当年抢救南肺万亩果园政府耗资60亿,此次,他希望政府将保护北部的流溪河备用水源提上议事日程。“再过几年,恐怕这个战略水源就没有了。”
李适宇:南沙可试海水冲厕所
李适宇表示,虽然珠江干流的治污工作取得了成效,但是河涌的水质还不尽如人意,由于历史原因,污水管网并未进行雨污分流,对河涌的治理更是难上加难。
“流花湖是最典型的例子。”李适宇介绍,一旦遭遇特大暴雨,本来是收集污水的管道,就被雨水倒灌,许多废水溢出流到了流花湖,水退后,流花湖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管网改造不是5年或者10年就能完成的,但是还是一定要继续做。”
李适宇还提出了几项新技术,来应对家里的生活废水。在绿色楼宇的厕所中,采用尿液分离技术,将尿液和其他的水分离处理,尿液可以做成肥料,分离后的水处理效率更高。
而类似沿海地区的南沙区,李适宇建议可以尝试“海水冲厕所”,以香港为例,可以节省30%的淡水资源。李适宇解释说,引入海水主要是为了让其中的一些盐类,培养一些“吃盐”的微生物,处理厕所中的氮、磷污染成分。
袁奇峰:别忽视了自家流溪河
袁奇峰说,广州素以北肺、南肺作为生态屏障,但这两片肺叶的保护过程却很艰辛。“北肺”白云山由于本身是山体,不太好开发,所以相对容易地保护下来了。但是“南肺”的果树保护区,从上世纪90年代做规划起至今,由于区位价值高,城市对它的侵蚀,再加上农民本身转做仓库等的蚕食,果园的面积逐渐缩小。
直到去年,该问题才得以彻底解决。“但是代价是非常昂贵的,花了60个亿,甚至更多,而广州市一年本级可支配的财力才1000多亿。如果所有保护区都要这样做,不现实。”
袁奇峰说,在亚运会前,广州市75%的饮用水来自于流溪河,但是由于河涌的污染治理短期难易根治,形成目前的东西北江三路水源的格局。虽说燃眉之急得以缓解,但是流溪河的治理却得不到重视,“每个城市都要有战略性备用水源,流溪河全流域都在广州,是广州唯一可控的水源。如果没有保护好,损失掉这个备用水源,很危险。”袁奇峰强调。
杨中艺:建设慢行交通系统
“广州的规划经常获奖,但执行很差,比如城市公交系统。”杨中艺此次提出的是“低碳交通”的议题。他说,广州的绿化带和慢行系统已经被机动车侵占,“现有的自行车道基本是装模做样,功能非常弱,有些地方骑着就断头了,导致骑车人大大减少,有点收入都尽量买车。”
杨中艺表示,按照目前机动车保有量和广州市道路年增长量的增速,到2020年或者10年后,车就几乎无路可行了。
他觉得,目前比较可行的是把慢行交通系统建起来,把机动车道的一部分资源还给慢行车道,可能就会有人放弃使用机动车,回归到使用自行车的出行方式。“我们课题组的调研显示,32%的驾车人士表示,如果有比较成熟的慢行系统,并解禁电动自行车,愿意弃车。如果这些人都弃用机动车,能够腾出的空间就有670万平方米,相当于半个天河区道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