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结束,快开学了。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头一次上学,校方要举行开学典礼。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我也是参加过开学礼的。现在只记得当时排队站着,一位老师领读《总理遗嘱》,那是孙中山先生的临终嘱咐。老师念一句:“余致力国民革命”,我们也跟着念。遗嘱不长,但句句跟念,起码也要花十来分钟。孩子们实在不懂其意,越念越不耐烦。接着校长讲话讲的是什么,也全无印象。
不过,私塾的开学礼,其中的一个细节,却给了我很深的印象。那时,在我家附近有一家“敏求学塾”。广州人称私塾为“卜卜斋”,因为塾师可用界尺敲打学生的头,敲得卜卜作响。有一天,学塾举行开学典礼(他们称为“开笔”),我恰好经过,便躲在门外看热闹。只见前厅坐着十多个小孩,人人头戴瓜皮小帽。厅的正中贴一张红纸,上写“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几个大字,这算是孔夫子的牌位了。牌位前的长桌上点着香烛,塾师先领读几句韵语,小孩便轮流上前,每人先捧着一盘东西,供在长桌上,然后对着“牌位”三跪九叩。我看不清盘子里究竟放的是什么,两脚便不由自主挪进厅里。那塾师发现我在探头探脑,“卜”的一声,敲着界尺喝问:“细路做乜?”(小孩要干什么?)我吃了一惊,回身便跑。后来一问参加“开笔”的堂弟,才知道盘里放着的是“薄撑”,是用糯米粉煎成的薄饼。据称“开笔”时用以拜孔子,意味着孩子的屁股会粘住椅子努力念书云云。我听了,不禁哈哈大笑。其实,这十多盘“薄撑”,拜孔子后一定会粘在塾师的嘴巴上,“有酒肉,先生馔”(论语),足够他全家吃好几顿了。
典礼,用以表示有重要意义的生活事件,它的仪式,反过来从心理上强化人们对事件的印象。因此,根据需要举行各种典礼,是很有必要的。至于典礼中仪式的设置,则应根据事件的内容、性质、时代特点,以及参与者的年龄、水平等因素,认真地安排。否则,典礼不仅沦为徒具形式的空壳,甚至还会产生负面的效果。上面说到旧时两种小学生的开学典礼,一种是把小孩当成大人,另一种是把小孩当成古人,均不足取。
近几年,人们提出重视“国学”,这本来是好事,但也有人把开学礼搞得不伦不类。据报道,有些学校让小学生穿起统一特制的衣帽,家长自然花费不菲,孩子们则一个个在孔子的画像前叩头作揖。对这种把时间拉回到一百年前的做法,大可一笑置之。因为对小孩子来说,它不过是一种游戏。而真正得益者,说穿了,不过是校方的某些人,就像“卜卜斋”的塾师,在祭孔之余,可以大吃“薄撑”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