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国际人才交流】国际合作服务于国家需求与大学发展

稿件来源:国际人才交流2013-08第07期 作者:陈化北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08-29 阅读量:

许宁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山大学校长

陈化北 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主任 《国际人才交流》杂志编委会主任

引才、育才与合作科研相结合

陈化北:中山大学近年来在高端人才引进上有几个方面做得比较突出,如: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即“111计划”)、诺奖大师对话与科研合作、海外博士引进、合作办学等方面令人印象深刻。请介绍一下中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对学校发展、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所起的作用。

许宁生:近年来,中大在国家外专局和广东省外专局的支持下,在国际合作方面的确做出了一些成绩。我们在重视人才引进的同时,也十分注重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学科发展也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我感觉外专局在国际人才引进方面发挥了布局和导向作用:布局,不在乎一下子搞多大,关键是点要放好,就像围棋布局一样;导向,就像播种,有良种才能造良田。正如现阶段,“111计划”是布局中很重要的一环,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诺奖大师、外专千人、高端外专项目等,则是造良田的良种,是稀有资源,是导向。

2012年11月,我校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正式启动。Lehn教授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最早是通过“111计划”聘请来的法国专家,Lehn教授与德国有合作,通过“111计划”,法国、德国和中大的专家建立起了稳固的合作关系。顶尖人才来到我校,最理想的是能在这里做出被世界承认的科研成果。但最开始是播种,让他们展示自己,把工作作风、思考方式、科研团队和实验室的管理方式等带进来,带着我们的人做事。这对学校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可以加入他们的氛围中,学习他们的做法。通过这个机制培养我们的教师,打造自己的人才,能够在学校生根发芽的人才。

关于诺奖大师对话活动,国家外专局和中山大学一起做了诺奖大师系列讲坛,至今已经做了12场,并编印了《诺奖大师系列讲坛成果掠影》。斯坦福大学科恩伯格教授一直想在中国寻找合作机会,2012年他受邀来我校举行诺奖大师对话后,对中大的师生印象很好,后来他向广东省政府表达了和中大合作的意愿,并很快组织了七八个人的团队与我校开展科研合作。

中大的发展还需要国家的支持。财力、物力、环境等条件要能满足高层次顶尖人才的要求,这对学校是一个挑战。

国家需求、学校建设与国际合作相结合

陈化北:党的十八大对国际合作、人才引进非常重视,提出了要引资、引技、引智并重并举。习近平总书记的第一场外事活动,就是与在华外国专家代表座谈。他在讲话中明确表示,中国要进一步改革开放,要继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要坚持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大下一步打算如何发展?

许宁生:中山大学2004年就定下了国际化发展战略。对合作办学的定位,是希望全体师生都受益。我们希望学生有广阔的视野,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为此,我们增加了留学生数量,同时发展交换生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在校本科生出国交流一个学期的,每年约800人,约为学生总人数的10%。目前要解决的是交流经费问题,我校对策是重点扶持优秀贫困生,也通过与国外大学签约的方式解决一部分交换生的经费问题。

此外,学校布点建立国际合作机构和国际合作平台,通过“111基地”、诺奖大师计划等多渠道落实。我们也衍生出自己的计划,建立自己的机制,如推动文科和哲学等社会科学走出去。我们做得比较早的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数量在不断增长。还有学科间的学术交流、诺奖大师主导的国际研讨会等,文理医工我们都在做。附属医院也在做,肿瘤医院做得较早、附属一院则有一整套的从护士到教授的国际视野培养机制。

另外,我们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做国际化。我们提出一个口号,把学校建设与国际合作、国家需求三者结合,结果就出现了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和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中大是综合性大学,以前是文理见长,合并后有了很强的医科。学校人才培养与广东特色结合、与我校的定位结合。广东制造业正在转型,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很快,学校培养人才要与这些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新型工科是广东急需的,因此我们也应尽快发展新型工科。我们不做别人已经有的,我们主要做国家和广东急需的新领域,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就是为支撑广东打造核电产业链。法国核电很强,并且在中国占有很大份额,尤其在广东,所以我们找到了法国格勒诺布尔国立综合理工学院,以它为主组成了团队,叫作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育联盟。我校与卡内基梅隆大学建设联合工学院,则是为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广东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全国占了很大的份额,有自己的国际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很重要,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学院首要任务就是为这个产业培养顶端人才。

全球合作,引进人才,推进大学院系国际化

陈化北:国家外专局与教育部此前推出的“111计划”重点放在学科建设上,比较看重创新性科研成果,仍然是在做点上的工作,现在随着形势变化,我们有必要推进由点到面的国际化。最近国家外专局领导有一个新想法,想选一些重点大学的优势学科,通过与国外一流大学合作等方式,全面推进我国大学部分院系的国际化。计划先从部分大学的个别院系试点,然后逐步推开。

我理解的院系全面国际化应该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即:(1)课程体系的国际化;(2)管理团队与管理模式的国际化;(3)教学与科研人员的国际化;(4)学生来源的国际化。通过与国外一流大学合作,改造现有院系,或共建新学院,把国外大学的管理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引进来;院长、系主任、教学和科研人员要全球招聘,国内外一个标准;学生也要全球招募,多国籍学生共学,原则上全英文授课。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在国际舞台上竞争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同时也才能办出世界一流的学科和产出国际水准的科研成果。

贵校新成立的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和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的国际化程度都很高,可以与我局的大学院系国际化的推进计划结合起来。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已经启动了两年,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2012年11月也启动了。从目前情况看,哪些问题比较突出?是教学、人事方面还是经费方面?

许宁生: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的定位比较高,是十年合作。联合工程学院整个机构和一般学院不同,学院在广州,还有顺德研究院,以及放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中心,三位一体。教师实行全球招聘,准备招聘45人。教师在广州上课培养学生,但要有一段时间在顺德研究院开展研究项目,与顺德和珠三角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中方院长和美方院长都已经聘任,美方院长是卡内基梅隆大学在全球电子工程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研究中心主任担任。其他教师招聘,是在全球杂志登广告,把学院牌子打出去,由卡内基梅隆大学进行面试招聘,采用国际评估的办法,然后由中大确认,教师薪酬与国际水平相当。启动初期学院就得到了财政部和教育部的专项支持。

全球招生,学费不能减,有些学生的费用要考虑由奖学金来支持。这个学院是要做精品,必须把课程体系、培养方法与产业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的面相对窄一些,主要解决核工业需求。

两个学院的办学借鉴国外的管理模式,有理事会、董事会、教授会。院长的聘任通过理事会进行。

陈化北:中外合作办学可能要面临一些体制上的难题,虽然是二级学院,但应该给予他们相对的管理自主权。在管理机制上,中大有怎样的探索?

许宁生:这两个中外合办的学院、还有学校其他几个学院,是我们的试点学院,就是要解决目前面临的新体制如何建立和办学自主权等问题。中大管理学院则是国家的试点学院之一,最近国家出台了一些文件,学院也出台了配套办法。国外好的,我们要学习,但不是全盘复制。

对比外方的本科教学机制,我们的差距还比较大,如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老师对教学的重视度等。

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的老师和学生整天泡在一起,注重本科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法语水平也很高。核工程在法国是精英教育,定位要求很高,筛选率也很高,有退出机制。但在中国高校建立自己的本科生筛选和退出机制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中外合作的项目都遇到这个问题:合作方要求有筛选,中国还没有可接受的退出机制。

我们在尝试通过学生的专业二次选择来调整,跟不上的筛选出去,转学别的专业,其他优秀学生可以补进来。但有人文环境的问题,中国的家长、学生、社会不大愿意接受。我们正在摸索着往前走。

人才不分“土”和“洋”,“三并”政策机会均等

陈化北:在2012年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深圳论坛上,您谈到人才引进的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处理洋博士和土博士的关系问题。引进海外人才可能会冲击本土人才的利益,需要综合考虑,同时还要处理好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的关系。请谈谈中大用什么措施来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利益?

许宁生:首先,在我们学校,观念上人才就是人才,不分土洋。本土人才,在科研支持、研究生招生、实验条件等方面与引进人才要均等。有突出贡献的都要鼓励,要有配套措施。我校的人事制度,有专门的文件完善内部晋升机制,与引进人才相比,本土人才同样有制度保障,有晋升机会。

国家政策在某个阶段倾斜于人才引进,尤其是我们早期基础薄弱、人才需求量大的时候,这是对的。现在国家外专局定位是引进高层次人才,这是下一步的重点。我们提出了一个理念,叫:引进培育并重;多层次并进;引导与激励并举。三个“并”,主要目的是创造一个人才干大事的氛围。

“培育”是自我发展的积累,比如我们的人文学科很强,不是外面引进的,是我们自己培育的。培育的问题在于有国际竞争力,要走出去,培养国际视野,要有学术交流,不能固步自封,关门办学。我们有文科走出去计划,有优秀青年教师培育计划,其中优秀青年教师培育计划支持尚未有较长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青年教师走出去。这符合国家的走出去战略。

“多层次并进”,就是要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人才,但重点是引进高层次人才。

“引导与激励”主要讲对人才要有激励措施,但激励不能滥用,要正确引导。为什么要激励他?就是要发挥他的优势和潜力,引导他干大事。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