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那是一片被文化深深打上烙印的土地,师生们的足迹让这片土地填上了鲜艳的色彩。8月19日,首届中国史研习营正式走进西樵山,此次研习营堪称国内首次最高规格的研习营,为期9天的研习营里,来自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18位中国史学界顶尖学者云集西樵,为22名来自全国各地对史学感兴趣的学生进行授课。
连日来,大师云集的史学专题讲座让学子们受益匪浅。除了讲座交流之外,研习营学子们的足迹从西樵山采石场延伸到三湖书院等地,为西樵山装点了一抹青春的亮色。通过实地考察,师生们更进一步加深对西樵文化发展历程的了解,增进学术文化交流。
大师西樵论道授课
8月19日上午,首届中国史研习营在西樵举行。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陈春声、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教授罗志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茅海建等目前中国史学界顶尖学者云集一堂,给22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大二和大三学生,在为期9天的研习营里开展一段历史之旅。
据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吴义雄介绍,首届中国史研习营由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倡议发起,由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承办。为培养中国史学人才,计划今后每年举办中国史大学生研习营,招收本科生进行高水平的学术训练。
每年暑假各地研习营并不少,但吴义雄表示,“全国只招收22名学生,而来讲课的代表中国史学最高地位的老师数量达到18位,这在国内还是首次。课程将精耕细作,真正培养史学研究学生,为中国历史发展储备人才。”吴义雄透露,22名学生的筛选十分严格,尽管不限学校专业年级,但最低的门槛就是首先必须在填写报名表环节就完成几万字的学术报告,这一报名表就刷下了一批对历史并不真正感兴趣的学生。
首日的专题讲座跨域时空,从世界文明讲到西樵山康有为。上午,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为学生们带来了首个专题讲座《从世界文明看中国历史的特色》。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茅海建则选择了与西樵有关的《戊戌变法期间的张之洞与康有为》开讲。来自四川大学陈晶是一名大三学生,陈晶称:“上午是一道宏观的开胃菜,下午则从小处切入讲大时代,让人十分佩服。收获很大,老师非常有实力和见地。”
实地体验千年樵山文化
8月21日,首届中国史研习营在富有历史文化魅力的西樵镇开展田野考察。教授和学生们一起走出课堂,走进西樵山,感受西樵历史文化。“西樵山宝林洞曾是宝峰寺原址,后来霍韬在这里建起了四峰书院,宝峰寺也在西樵山另外择地重建了。”当日,首届中国史研习营的22名学子在中山大学历史学教授吴滔、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余新忠、四川大学历史学教授王东杰以及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温春来四人的带领下畅游西樵山,领略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理学的繁荣鼎盛。
西樵山,作为典型的桑基鱼塘之乡,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当日,一行数十人抵达山南观景平台后,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温春来和学生们一同望着山下成片的桑基鱼塘,将“桑基鱼塘与珠三角文明的关系”娓娓道来。正是桑基鱼塘的特色条件,让西樵成为了面料名镇,后来也有了近代著名的陈启沅缫丝厂的创办。然而,在田野调查中,不少学生也发现传统的桑基鱼塘已经越来越少,唯有鱼塘仍旧在述说着过去。参与此次研习的中大学生吴国聪感叹道,令他感到安慰的是,目前西樵镇政府正通过建设“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的方式,保护和逐步恢复了这一传统的生态循环景观。
走进西樵山,怎么能少了领略新石器时期的采石场到明清时期鼎盛文风的变迁。学子们在导师的带领下先后考察了宝峰寺、水下采石场的考古遗址。诺大的采石场令不少首次看见的学生感到震惊,“这里的采石场是西樵山6000年前就有史前文明存在的有力证明。”南开大学大三学生王旭感叹道。
感受完新石器时期的西樵山,四位教授领着学生们来到了白云洞领略“理学圣地”西樵山。从奎光楼再到三湖书院,充满着浓郁文化气息的西樵山流露出让人肃然起敬的气息。“今天终于知道为什么这里会走出那么多学术大师?为什么康有为能在这里沉寂数年苦心治学?西樵山白云洞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南开大学大三学生王旭感慨道。
同时,田野考察结束后,四位导师还和学生们进行史学研读与田野考察相结合的课程,进一步挖掘西樵山文化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