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行行出状元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3-07-10第A15版 作者:黄天骥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07-14 阅读量:

上个月高考,听说,在迎候考生结束考试的队伍当中,有人穿上全红的衣服,有人则穿全绿的衣服,场面热闹有趣,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

全红,吉庆也;全绿,全“录”也。对于诸如此类“讲意头”的行为,我们也不必以“迷信”嘲之。所谓有“好意头”,不过是人们祝愿和期待心情的宣泄,也不妨视为乐观精神的曲折表达。穿红衣以示吉祥,而穿绿衣以祈录取,倒属新创。说不定,以后高考期间,绿色衣服会畅销了。

在封建时代,人们祈求考试顺利,多会去叩拜“文曲星”或“文昌帝君”。这两个由道教徒炮制,后来又混而为一的尊神,被视为状元公的制造者。所以,在科举盛行时代,“文昌庙”和“文曲塔”遍及各地。

不过,在近代,广州的情况却稍有不同。

广州荔湾区有一条文昌路,该地段曾有“文昌帝君庙”。但早就荡然无存,空余路名,给人留下记忆的痕迹。倒是在荔枝湾头,一直保留着一个矮小的“文曲塔”,又称“文塔”。当年,它坐落在野地荒坡,瓦老苔青,形状简朴。小时候,我们常在塔旁或捉迷藏,或打野战,却从没看见过有人来叩头上香。它和近在咫尺奉祀水神兼财神的仁威庙,构成鲜明的对比。那边香火鼎盛,“文塔”则形影相吊。而从它的被冷落和“文昌庙”的消失,反而多少可以窥见广州人对功名意识的淡化,反映出社会心理的进化。显然,在近代废除科举以后,在商品经济发育较好的广州,人们并不认为上大学是人生唯一的出路。

其实,即使在封建时代,随着商业市场的发展,人们的目光,也不是只盯在科举考试上。明代散曲家冯惟敏说:“琵琶轻拨动人怜,须信行行出状元。”好一个行行出状元!过去有所谓“三十六行”,人们看到,各行各业,都可以干出卓越的成绩,未必非请文曲星帮忙不可。这观点,应该是社会渐趋进步的表现。

凑巧的是,“文塔”附近的泮溪酒家,真出了状元,他是饮食行业公认的点心状元罗坤。罗坤的手艺,驰名中外,光是一味“绿茵白兔饺”,皮薄味鲜,晶莹如玉,被业界奉为经典。我亲眼见过有外宾舍不得把它吃掉,要求拿回去作为艺术品欣赏。上世纪中叶,我们还出现了治白蚁的状元李始美。罗、李两位,均未上过大学,但都为社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成就,证实了各行各业,都可以涌现状元。

广州是有重视职业教育的传统的。从前,在西湖路,就有过与培正、执信等校齐名的“广州市第一职业学校”。老广州人都知道,这“市一职”,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固然需要医生、工程师、企业家、学者,更需要大量的技师、技工、护士。如果考生和家长们眼睛只盯着高等院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反而是畸形的社会现象。

前些年,一些地方在考试放榜后,还公布什么“状元榜”,就差没有搞“簪花挂红,抬轿游街”。这过分的类似封建科举时代的做法,哗众取宠,殊不足取。它不利于青少年包括所谓“状元”的健康成长。

我想,与其宣扬什么“高考状元”,不如引导人们懂得“行行出状元”的道理。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