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说“生猛”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3-07-17第A15版 作者:黄天骥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07-20 阅读量: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北京看到不少食馆,贴有“生猛海鲜”的广告。点来一尝,发现货不对板,那不过是些冷藏过的冰鲜,毫无生猛可言。我问服务员:什么叫“生猛”?他不懂,只说这海鱼是从广州空运过来的。你们怎么叫,我们跟着说。我嘿嘿一笑,也懒得解释。到现在,“生猛”一词已全国通行,这也是改革开放后粤语词汇向北渗进的一例。

“生猛”是广州人常用的词语。生,是活生生的意思;猛,是对“生”的形容。若按“猛”字原义,指的是凶恶、凶猛。但在粤语中,“猛”字则更多含有“厉害”的意思,未必与凶猛有关。像说“这人很猛”,是说他有权势或有名声,并非说他很凶。又像说媒体上“有猛料”,是说有惊人的消息,并非说发生凶案。若说某人“龙精虎猛”,是指他健康强壮,活力四射。易言之,生猛者,乃指活蹦乱跳,生命力充沛,其举动能使人陡然一惊之谓也。所谓生猛海鲜,是说这是从海里抓来的鲜鱼,活活生生,跳跳脱脱,吃起来自然肉质鲜美。

喜欢“生猛”,这和广州人的品性有关。

孟子说:“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岭南人就是他老人家所说的“南蛮”,是不同于中原地区的族类。当年,居住在珠三角的原住民,属古越族。但从秦代开始,中原人逐步南下,其中又有四次大规模南徙。珠三角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中原人落脚于此,与古越族通婚融合,在生理上、文化上形成了特具的基因,成为一统多元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重要的宗脉。

和中原人相比,从前广州人肤色稍黑,颧骨稍宽。就体质而言,广州人不同山陕大汉,少有高大威猛,多属短小精干。躯干短小加上少有肌肉发达,让广州人的动作幅度较小,关节灵活,反应敏捷。所以广州人擅短跑,擅小球。“动如脱兔”,这就是“生猛”。前些时,广州的足球队曾有“小、快、灵”的打法,一些运动员还被称为“泥鳅”和“矮脚虎”。这些,都与广州人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突现“生猛”的特质有关。

就精神层面而言,广州人的“生猛”,表现为朝气蓬勃,思路活跃,机变开放,敢为人先。早在上世纪之初,冯如便敏锐地认识到航空事业的重要性,毅然到美国学习,自行制造飞机,成为我国飞上长空的第一人。马应彪则吸取了西方的经贸思想与经营模式,组建先施公司,成为中华百货之父。众所周知,广州在近现代充当过两次推动中国历史的火车头。这一切,和这块与时俱进的热土,升华出生猛的精神息息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不是常说广州在执行政策时擅打“擦边球”么?打“擦边球”,即像打乒乓球那样,把球击到球桌边缘,这有出界的危险,又有制胜的机会。它既不逮反游戏规则,又用尽、用足政策。显然,没有冒险的精神,没有机灵的头脑和敏捷的身手,“擦边球”是打不出来的。敢于采用这样的打法,正是“生猛”精神的体现。话又说回来,敢于冒险,敢为人先,如果没有“淡定”的心态,没有镇定自如的信心,“擦边球”也打不出来。“生猛”与“淡定”辩证统一在广州人的精神层面上。古人有云:“动如脱兔,静如处子”,广州人的品性,庶几近之。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