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都市报】博雅班学生别样的“致青春”

稿件来源:南方都市报2013-06-28第A02版 作者:麦嘈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06-28 阅读量:

入学接受“无专业”通识教育、读拉丁文……成立伊始便引起广泛争论的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前天迎来学院历史上首次毕业典礼。据记者了解,四年前入学的2009级32名学生,近九成学生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其中8人为直博生,选择工作的仅有4人。(昨日《南方都市报》报道)报道里写中大学生开玩笑,提起博雅班学生众口一词,说那是个“高贵冷艳”的专业。新闻配图上32位同学的毕业照,穿的是“民国风”立领对襟、绿白相间的唐装,跟我们从中大毕业,拍毕业照时穿的“哈利·波特”西式学位服不一样。至少在这一点上,博雅班的确“与众不同”,少了烟火气。而实际上,博雅班学生都否认自己不食人间烟火,本科四年,读书之余,该玩就玩,参与学生社团的也不少。

博雅班成立之初,因创办人甘阳在知识界具有的派系色彩,中大通识教育的试验引发颇多争议。现在九成学生选择读研深造,甘阳自认“出乎意料”,按照他四年前的设想,应该是“1/3学生在本科毕业后工作,1/3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工作,还有1/3毕业后进行专业研究”。大多数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到底是现在本科生太多,研究生找工更具竞争力?还是真心喜欢研究学问,打算以学术为终身事业,报道并未涉及。以培养“学富五车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为目标的博雅学院,现在要断言这一探索成功还是不太成功,为时尚早。

我很欣赏博雅学院副院长程美宝老师评价第一批毕业生的话:这些学生的共同特点是“够慢”;“慢下来”,只为“多读书”。中大校园里,“博雅班”与各类“总裁班”比邻而居,也看得出某种坚持的成分在。

博雅班成立之初,精英教育、公民教育孰先孰后,一度成为争论的焦点。我理解反对者的担心,无论哪一个年代,熟知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发展内心深沉的智识以及批判精神,过见识广博且合乎理性的生活,都是年轻人将来选择各自的治学、政见乃至人生路径前,必须共有的人格基础。发言前学会聆听,判断前学会观察,只要学生多读书而不急于做结论,老师是左是右,关系倒不大。

当然,博雅班学生四年的学生生活并不是在真空中,多数人选择深造,说明他们没有养家糊口压力,出身农村的学生未必有此幸运。博雅教育需要与现存体制,与周遭尚粗砺的社会现实妥协,这些妥协如何造成自己身上的“短板”,如何避免成为钱理群先生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学生本身也要有所警醒。而且,相对于父母、学校、国家投资金钱,自己投资青春,这样的投资是否能在今后的个人职业生涯上获得回报也很难说,以美国大学人文学科的情况,近年历史学教席减少了15%,现代语言学教席减少了21%。

只能说,毕业值得欢庆,前途未必似锦,大学四年博雅班学生有了别样的“致青春”,只能祝他们且行且珍重。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